南开旅游教育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许多老师既是建设者也是见证者。我们希望通过与老教师的对话去探寻他们过去的故事,最终用这一块块记忆的拼图拼出南开旅游发展的历史画卷。
在杜炜老师的带领下,学院校友办协助采访了旅游学系老教师马振铃教授。
风雅的人是真正的生活之王
——《彼得大帝》
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
马振铃老师对英语的兴趣始于在燕京大学附属中学就读的日子,燕京大学附属中学每周都设置两节英语口语课,有时由大学的美国老师来上课。从那时开始,马老师就喜欢上了英语。历史环境的复杂使马老师接触过多门语言,小学学习日语,初中学习英语,高中学习俄语,而马老师却只对英语情有独钟,因此高中入学后不久就转读了私立学校继续学习英语,后来还因为成绩优异被免除了全部学费。
高中毕业后的马老师进入了新华社工作,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文字水平。虽然新闻机关的工作细致严谨任务繁重,但也让她能够在知识匮乏的年代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前沿的新闻信息,为后来的治学研究打下基础。1951年,已结婚生子的马老师看到了高等学校扩招并号召在职人员报考的消息,放弃了新华社稳定的工作,毅然报考南开,开始了她的求学之路。从工作转向学校,没有了工资收入的马老师不再能补贴家用,却也能靠奖助学金支撑自己的生活,直到毕业后留校做了老师。
1982年,旅游外语专业正式对外招生,马老师就是最初被抽调到旅游学系的三位外文系老师之一。“虽然是旅游外语,但是只学一点旅游词汇是不够的,要去学习语法、发音,有基本对话能力,打好基础才行”,马老师在专业成立之初就强调旅游外语要打好坚实语言基础,在此基础上融入旅游、文化的理论与知识。旅游学系由此开设了文科系理科系都没有的听力课,用专门的语音室练习听力和口语。马老师还教过英美短篇小说课,带领同学感受异域风情、鉴赏国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了解西方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旅游外语专业开始像外文系一样稳扎稳打的进行英语学习,又不断补充着各种旅游专业的资料和信息。
“旅游学科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学习旅游外语的学生不仅要熟悉和掌握旅游景点的情况和资料,还要对中国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用外语对外介绍中国的情况。”出于对旅游学科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旅游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马老师很早就意识到“文旅融合”的重要性,于是主持编写了一本名为《中国文化概要》的教材。这本书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用英文介绍了中国社会、文学、体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原本只是用于旅游外语专业教学的《中国文化概要》后来也被北京外语学院当作翻译教材,甚至还被教外国人的中文老师用作教材。
《中国文化概要》 马振铃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新华社的工作经历也使马老师在教学中一直强调旅游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南开旅游加入国际旅游联盟就是非常好的信息,旅游必须要融入国际,我们是世界旅游联盟全球九个学术界创始会员之一,只有我们的研究成果和贡献具有国际影响力,才能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地位。”
在马老师眼中,南开旅游不同于独立的旅游院校,因其在一所综合性大学的环境中成长,能和周围其他学院、系与专业之间相互帮衬、紧密合作,学科的交叉融合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专业的发展。“学校的条件特别好,我遇到物理问题就能去向物理系教授请教;我在读古文中有不解之处就可以去找中文系教授;也有人曾拿个国外的小药瓶来问我上面写的是什么”,现在定居在南开大学北村的马老师仍然喜欢着校园里的知识氛围。
即使已经离开教学岗位多年,马老师也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耄耋之年依旧笔耕不辍。书桌上马老师获得的一册荣誉证书旁摆着一本文集,老师拿给我们翻阅,里面收录了她为建党百年写的一首长诗——《赞党领导下的抗疫之战的巨大胜利》。“我喜欢古诗词,爱看诗词大会,不懂的我就去网上查什么意思,有机会就背,五分钟就忘了也没关系,起码我读过、理解过了”,马老师拿出了好几本自己摘抄的诗词,工整的笔迹里写满了认真。古诗词只是马老师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中的一部分,老师手工剪裁的技术更令人惊奇,她亲手给娃娃缝制了各具特色的服饰,摆满了整整一橱柜。
马老师生活的乐趣既来自于对外的知识求索,也来自于内心的丰盈充实。
马老师给娃娃缝制的各种服饰
教授寄语:
希望学院能够更加的科学化、数字化、国际化,有更大更高的发展。在世界旅游教育当中起到更好更强的领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