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在南开大学101周年校庆之际,我和多位南开吉林校友观看了古典诗词大家 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影片中有一段关于叶嘉莹寻根的片段。 叶先生在得知观影会之事后,特地在电话里指示侄子“替我谢谢大家”!
(叶先生与其侄叶言材在“叶赫那拉城” 摄影:席慕容)
2002年9月,吉林省四平市叶赫古城迎来了一位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她叫叶嘉莹。叶嘉莹的先人系叶赫那拉(亦称叶赫纳兰)部族。在吉林境内的四个“那拉”部族中,其他三个都是女真族,只有叶赫那拉的王族是蒙古裔(土默特),后被编入“满洲族”的正黄旗,与宋朝后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为本家。叶嘉莹是来寻访她的祖籍地的。陪伴她的有著名诗人、画家席慕蓉,还有一位是她的侄子、南开大学校友、时任日本国北九州市立大学中国系主任叶言材教授。
(叶先生与席慕容在“叶赫那拉城”合影)
席慕蓉曾说过:“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由此,我想到了叶嘉莹的贫穷与富贵。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那一年,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接着,1937年日军入侵了华北。叶嘉莹的童年与少年是在看着军阀混战,听着卢沟桥事变枪炮声中度过的。1948年,她又随着丈夫去了台湾。叶嘉莹虽然是满清贵族的后代,而她从一降生就赶上了战乱,就是颠沛流离的,就是贫穷的。在后来,在她的婚姻和生活中,又遭受了太多的不幸。然而,贫穷与不幸并没有压垮她瘦弱的身躯,她反倒是愈挫愈勇,矢志不渝地耕耘在她热爱的中华古典诗词教学的土地上。
在她不懈的耕耘下,《迦陵谈诗》《迦陵谈词》《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等一部部著作相继出版;在她不倦的教诲下,白先勇、施淑仪、梁珮等人后来也都成为了中华古典诗词方面的著名学者。此时的叶嘉莹无疑是富有的。
在影片《掬水月在手》的全过程中,我们看到叶嘉莹始终在笑着讲述;即便是当讲到她不幸的过往时,她也是“平淡的”(叶嘉莹助理、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这样说)。
看过整部影片,我了解了叶嘉莹的苦难与贫穷,更感受到了她的富有与富贵。其内心是那么的有爱;通过她爱的播撒,无数热爱中华古典诗词的孩子们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这些孩子,有中国的,也有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看罢整部影片,留在我眼中的是一位笑容可掬的亲切母亲,而刻在我心中的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可敬的先生。致敬,叶先生!致敬,您为继承和传播中华古典诗词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叶先生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叶先生的心灵无疑是美好的。叶先生现已虚岁97的高龄,我祝愿老人家长命百岁并相信她的心灵会超过百岁,会活泼不死!
吉林何其有幸,先生的祖籍在此;南开何其有幸,先生最终的选择在此。南开马蹄湖的荷花因与先生结缘而越发高洁!
作者:南开大学1982级校友 刘兆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