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苑】申老师教我上大学——纪念申泮文先生逝世两周年


更新时间:2019/11/11 阅读次数:

申老师教我上大学

——纪念申泮文先生逝世两周年

薛文山


今年74日是申泮文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日。申先生是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科学家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资深院士),广东省从化县人,19169月生,1940年毕业于前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解放后曾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

1959年山西复建山西大学,教育部指定南开大学予以支援,申先生主动请求参加援建来到山西大学,任化学系副主任。从此,他在山西辛勤耕耘了20年,到1978年底,被调回到南开大学。1980年,他再次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他持有国家专利30项、国际专利2项、国家知识产权2项和65卷册、3000余万字的著作,堪称我国最高产的化学家。几十年来,申先生正如拿破仑说的:“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

201774日申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101岁。乍闻噩耗,痛切万分,泪如雨下!在申先生去世二周年之际,回忆往事,申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我认识申先生,是在山西大学化学系上学时期。1961年,我考上了山西大学化学系。在大一时,我们学习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就是申先生讲授的无机化学。由此,我有幸成为他的一名学生。我认识申先生后,印象最深的第一件事情是他带我步行去新华书店。

上大一时,石油很匮乏,从学校到市里的公共汽车减少了车次,有时甚至停开。在一个星期日,天气很冷,我想去市内新华书店,早饭后便在学校大门外排队候车,快一个小时了还没有车。我正犹豫时,申先生走过来问我要去哪里?我说去新华书店。他又问去过吗?我说没有。他说咱们一起步行去吧,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省下乘车费,我高兴地跟着申先生去进城。

申先生穿着一件捎色的蓝布棉衣,袖口和胳膊肘处有两块补丁,头上戴着一顶捎色的蓝布棉帽子,两只棉帽耳半垂着,走起来就像我们家乡蒲剧团须生闫逢春的两个帽翅,上下摆动着。他衣虽旧却干净整洁,两眼放出炯炯光芒。他把我带到桥头街书店,说这里科技书籍比较多,他去了柳北外文书店。

下午四点多,我走到并州路北口时,看见申先生从西边走来。他手里提着一捆书,胸前交叉捆着草绳,不知他身后背着何物。我急忙迎上前去问道,申先生,你回学校吗?他说回去。这时,才看见他身后背着一口铁锅。我说,申先生,铁锅让我背吧!他说谢谢,我自己背。我两手抓住铁锅,一再要替他背,他谢绝说铁锅用草绳捆好不容易,是售货员帮他捆的,解下来就不好捆了。我只好夺过那捆书,帮他提着。一路上,我几次要背铁锅,他都谢绝了。在路上申先生又问又讲,给我讲了许多如何上好大学的问题。就这样,往返四十余里,也不感到疲累,在太原申先生带我第一次去了最大的新华书店。

回校后,我很快把申先生一路上给我讲的话记录下来。我和王老师说起同申先生进城的事情,王老师说:“申先生看见你身体瘦弱,又饿着肚子,怕影响你的身体,不让你替他背铁锅。”我听后心里十分感动,怪不得大家称他是“最没有架子的教授”。这次跟随申先生步行进城,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申先生告诉我,必须十分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他说,如果一个人在他最该好好学习、好好奋斗的年纪,甘于安逸,不思进取,那么他的余生必将满是遗憾与悔恨。现在,你们是在最好的年纪来大学求学,千万不要浪费生命。不要等到年龄大了,后悔年轻时不够努力,导致一生一事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生最可怕的是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或者怨天尤人。当一个人的起点比别人差时,努力,就是唯一的出路。大学五年是不可逆的,只有一次,而影响终生。上大学就是来读书的,需要心无旁骛。大学不应该是热闹的职业培训所,在校期间和校园外的社会有太多的关联未必是件好事,大家应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完大学。

申先生说,大学不仅拥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和十分丰富的图书资料,而且通常都有进行智力教育的、学识渊博的众多师资,还有良好幽静的学习环境。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它对于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远比中学、小学和一般社会教育更为优越的条件。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光,上大学是难得的一次机遇,你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重要的际遇。不要浪费生命,不要浪费大学的各类资源,你们必须十分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

他又说,不要把上大学变成一种追求名利的手段,不能从个人功利的角度出发去学习,学习主要考虑的是真正地了解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你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乐趣,才能把基础打得又广又深又牢,才能把知识学活,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好学扎实,毕业后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核心。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学习本身就不会是个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每天学到了新东西,以前不懂的弄懂了,这本身就有很大的成就感。甚至,对上课学到的东西感到不解渴,自然而然还会到图书馆去。只有通过读书、辩论和独立思考,自己最后弄透彻了才能得出结论,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求学经历。

申先生告诉我,首先必须学好基础课,把基础打得又深又广又牢。他说,大学是一个人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并试图寻找实现长期人生理想的地方。你们一走进大学,不要被从各个方位接收到的信息所迷惑,对事物的判断不要被那些信息所左右,以免养成特定的惯性思维模式。大学本科阶段,无论学人文社科,还是学理工,无论学习什么专业,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最根本的、首要的还是学习好基础知识和训练学习的方法。把基础打得又深又广又牢,将来一旦进入工作单位若干时间,就会发现当年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太有用了,终生受益无穷。所以,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对本科生尤其重要。

他又说:“大学是进行雄厚的基础训练和对科学的热烈探求所构成的基地。你们在进入大学深造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而且对基本实验也必须加倍重视。每前进一步,都要十分注意自己在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方面留下一个坚实的脚印。”他特别强调说:“基础课十分重要,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必要准备,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常常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并能随着工作的需要,使你比较从容地不断进行调整与转型。你们要努力学好基础课,多下些功夫,学得深些、透些、广些。最基础的东西要十分熟练,运用自如。”他还说:“无数事实表明,要在某个专业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作出较好的成绩,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有踏实的基本训练,要有坚实的基础。”“居里夫人、伦琴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勤奋思索,坚韧顽强;对基本实验精力集中,废寝忘食,练就了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卓越的实验能力。”

申先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始终把教学摆在主要位置上,几十年如一日以饱满的热情活跃在基础课教学的第一线上,给低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他在77岁那年,被诊断患了胃癌,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出院后,他本该颐养天年,但仍然执意回到课堂里。我到南开大学看望他时,在鲐背之年他还教授学生基础课,并在教学科研上做出了突出成绩,获得了国家高教部的奖励。他是一位永远充满激情的好老师。

在校园里,申先生常年骑着自行车上课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狂风暴雨,无论天寒地冻,他从来不迟到早退。一年夏天,恰巧在他给我们上课的时间,突然阴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很多同学都没能按时赶来上课。然而,在上课铃声响起之前,他却已经出现在教室门口了。他手里握把雨伞,半个身子都湿透了,额头上的雨水顺着两颊不停地滴落下来,令我们肃然起敬。

申先生从来都是站着讲课,从来都是衣帽整洁地上课,一丝不苟。他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就连错别字也要给你挑出来改正。他经常通过作业、答疑与助课老师设法了解学生,以改进教学。他常说:“国际上有名的高等学校都要找学术造诣最高、经验最丰富的教授给本科生讲课,我认为给本科生讲课是尽我作为教师应尽的责任。”

申先生讲授无机化学这门基础课时,是以他编著并由高教部审定为全国通用的无机化学课本为基本教材,同时又把国内外,尤其是国际上最新的有关知识和进展情况,编写成讲义印发给我们。他在讲课时,往往又添加上更新的内容讲授给我们。他常常拿着英文原版的有关杂志和资料,口头译成中文讲授给我们。他还经常给我们推荐一些最新的经典书籍和资料让我们课外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因材施教。讲课时声音宏亮,风趣幽默,激情四溢,往往把生涩的化学知识讲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每次上课百十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在考试时,他从不划定考试范围,而是让我们按照讲授的内容和参考书籍进行复习,施行开卷考试,以检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综合分析能力。他出的考试题目在书本上往往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大家感到,在他的教授下,能学到新东西和好东西,既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又能学到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方法,收获很大。申先生给我们讲授基础课,是我终生引以为荣的一件事情,是他把我引进了科学之宫的大门。


申先生告诉我,在大学这座圣洁的科学殿堂里,必须坚守诚信的品格。

当时的《学生守则》中有一条规定,凡是在实验课中有一次私改数据,该学年这门实验课的成绩即为不及格,其相应的理论课的成绩也为不及格;在下一学年开始之前(一般在暑假快要结束时),这门实验课与理论课都要进行补考。补考不及格,就要留级;两次留级的学生将被勒令退学。

申先生说,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花费很大。大学是一座圣洁的科学殿堂,必须坚守诚信的品格。在实验课中,凑数据,私改数据,骗取好成绩,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允许那样做,将来到工作岗位上,私改数据,弄虚作假,将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以至跌入犯罪的深渊。再说,不诚实,靠欺骗手段获取成绩、损害国家,不仅不道德,而且是犯罪。在大二时,我们班的李XX同学被学校勒令退学了,他要我陪他去找申先生求情,我们找到申先生家里,申先生答复按照学校的规定办。我们又找到学校教务长陈舜礼家里,也被拒绝了。最后,这位李同学被勒令退学了。两年时间,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先后留级和被勒令退学了。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私自修改实验数据、弄虚作假的事情。申先生这种对人民和社会认真负责的态度,使他在文革中遭受到“红卫兵”、“造反派”的残酷斗争和迫害。然而,在文革后他始终坚守诚信的品格。申先生的教诲与严格要求,对我们在校学习和日后从事工作养成科学严谨的作风具有很大的作用。

申先生告诉我,在对社会有益的前提下,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他推荐我读邹韬奋先生的文章:《高兴》。邹先生说:“做青年的人要常常细心默察自己的特长和特殊的兴趣,就此方面去准备修养;就是成年,就是在社会上的人,也要常常注意自己的特长和特殊的兴趣,就此方面继续的准备修养,寻觅相当机会,尽量的发展,各尽天赋,期收最大限度的效率。”邹先生又说,“我们倘能各人寻出自己所高兴学的所高兴做的事情,朝着这个往前做去,把所学的所做的事,好像和自己合而为一,这真是一生莫大的幸福。”“这样的高兴精神,是最可宝贵的东西”。“高兴精神之所以可贵,因为它是由心坎中出发的,不是虚荣和金钱以及其他的享用所能勉强造成的。”他又说,我们“往往要先用一番努力的功夫,做到相当的程度,才找得出兴趣来,所以努力也是不可少的,不过在努力的进程中,一面努力,一面逐渐的有进步,同时即于逐渐的进步中增加高兴的精神,也就是于努力之中有快乐”。

邹先生特别强调说:“‘高兴’应当建立在道德善良之基础上,如希特勒之‘高兴’,便造成了人间惨剧、生灵涂炭,那是万万不可的”。“兴趣和爱好必须是对社会、对人类是有益、有用而无害的。不过,有些事情,目前或者短时间还看不出有益或有害。值得注意的是,事情总有它的两面性,即所谓的‘双刃剑’”。“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对某方面的爱好和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要注意从小根据自己的特长培养‘好兴趣’,但不能强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了收获,那怕有了一点点‘成绩’,就会产生兴趣和热爱之情”。“求学就该在求学中寻找学习的乐趣”。

他又说:“倘若真正能遵循自我内心正确的抉择,做自己其乐无穷的事,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必然远超庸庸碌碌应付敷衍的工作。一个人,如果只是把职业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那就不会有所成。只有把职业当作事业,才会不停顿地追求、完善,才会具有敬业精神,取得成功。一句话,把职业当事业即是通向成功的重要阶梯”。

在大四、大五分专业学习时,申先生说,选择专业要有多元的思想准备,应当使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不要追求自己并不那么感兴趣、但听起来似乎更热门的专业。许多研究表明,从事自己喜爱的专业,自身的潜能发挥得就越大,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只要是对社会有益的工作,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申先生告诉我,要学会怎样学习与学会怎样思考。他说:“学校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会怎样学习和学会怎样思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未来做出有益于社会的选择。”

有一次我说在上小学时,班主任很自豪地对我们说:“外国人会算,中国人会看,外国人算的再好,中国人一看就会了。”

申先生说:“会看,会模仿,那些都是技术,而不是思想。”“科学是思想,技术是方法。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结晶,技术是一种想法的实践。科学需要独立思考,技术需要众人协作。科学是自由的,技术受到条件限制。科学没有对错之分,技术不能有任何错误。科学在历史中检验,技术在实验室检验。在学习中,特别是当你们从事科学研究时,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要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不可随意放弃它;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你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希望你们坚持哲理导向、数理奠基,依托博专结合、学贯中西,狠抓机遇,穷追不舍,善于运用超前意识与超常思维,敢于标新立异并独辟蹊径。祝你们用多样化的思维火花撞击一个个科技堡垒,为人类取得攻关夺隘的一连串胜利。”

申先生热切地告诉我们:“大学是发展创造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大学阶段,在有条件和机会时,你们还要力争早一些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要大力借助大学这个场所,去攀登那巍峨的科学之巅。”

他说:“学习是要追求知识,追求思考与创造能力不是追求分数。追求知识的本质,就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地寻求突破,并继续为下一代积累新的知识,以创新造福人类社会。”他又说:“在追求知识和创新的道路上,不要怕犯错误。借着课本教给你们的基础知识,去有计划地犯错和尝试创新,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他进一步告诉我们:“创造能力既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又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创造性往往寓于整体化知识之中,常常产生在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之中。具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创的见解。因此,为了发展创造能力,你们一定要兴趣广泛,博学多识;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开阔思想;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要创造,你们就要有自信心。坚持独立思考,并把它与勇于试一试的实践精神结合起来,才能进入创造的殿堂。同时,大学里的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大学阶段的老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们还要善于求师,不仅要从老师那里去获得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老师那里学习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努力掌握判断科学研究工作相当严格的标准,学习导师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青出于蓝,胜于蓝,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申先生告诉我,绝不能两手空空地走出大学的校门。他说,人活着,不仅是为了生存,还要认真生活,内心丰富;不仅为了应对现在,还要追求美好的理想,更要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人生前半程欠下的债,就要用后半程拼命来偿还。希望你们把基础打得又深又广又牢,希望你们用功学习,把知识学活,特别是学会学习与学会思考,不是因为要你们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你们将来在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方面能有多个选择,贡献突出。成功不是混出来的,如果认为人生可以混下去,将来那就后悔莫及。他经常说,上大学绝不是为了混一张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的文凭。一定要充分利用大学的现代化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知识渊博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等有利条件,一定要虚心听取各位老师的谆谆教导,在他们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一边读书,一边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验室里,不要怕苦怕累,不要怕干“粗活”。要注意观察,注意分析总结。在老师们的支持下,利用假期到一些科研院所去,到工厂去,那怕是干“最低级”、“最粗”的实验室工作,你自己的目的不能变:丰富实践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为自己今后进入创造性研究奠定好基础。一定要注意争取在化学实验中,特别是注意在化学试验工作中,积累知识,学会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收获,绝不能两手空空地走出大学的校门。

在山西大学求学期间,我的几次际遇都得到了申先生的支持和鼓励。我勤工俭学到水利科学研究所参加水质分析方法实验时,在两项分析方法实验中取得了“小成果”。在太原化工研究所搞特种橡胶合成试验时,主要性状已经达到或者超过国际指标。在学校实验室做合成高分子单体异戊醇酯实验时,把国际文献的产率从47%提高到83%,《光明日报》曾经报道了这一“成果”。196510月到19665月,毕业实习在塑料研究所搞环氧树脂、粘合剂合成试验,取得了“突破”。

在大学五年时间里,我遵照申先生的教导,努力防止浮躁,除了专心课堂听讲记笔记之外,又利用学校的图书、杂志等,在广泛阅读和独立思考中学习,分门别类地记录资料卡片,积累知识,尽可能使自己的基础打得广些、深些、牢些,这对我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

申先生不计个人名利扶掖后辈、甘为人梯的精神和品格,一直鼓舞着我1974年,我到运城地区新成立的“三废办”,开始从事环境保护工作。面对环保工作,深感过去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远远不够用,我该如何学习与工作呢?我把当时的环境、条件和我的想法,统统告诉了申先生。申先生不顾有病之身,在百忙之中,很快给我回信。在申先生的指导下,我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生态、气象、地质、水文、冶金、采矿、机械、铸造、造纸、陶瓷、玻璃、纺织、印染、电力、法律、管理、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每到一座工厂,我都把该厂的生产原料、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三废产生、环境污染防治、三废排放等情况,既绘制出图表,又核实记录各种数据,并写出详细的文字说明,编制成《环境保护工作记录》。每一次去该厂,我都要再次详细询问与检查,把原记录做滚动式补充与修订。从事环保工作32年,积累了几十本《环境保护工作记录》,使自己对每一个产生污染的单位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不仅做好日常工作,又先后负责完成了6项区域环境规划并通过省级和国家级评审;完成了13项废气、废水、噪声污染治理工程并通过竣工验收,创造经济价值与挽回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处理了178起环境污染纠纷案件,无一例反复。在处理临猗县果园污染案中,否定了省里四个单位八位专家做出的结论和该县法院的误判。在申先生和多位老前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又结合工作实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既解决了工作中的问题,又写出七、八十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杂志上,先后出版了共计340多万字的专业著作,其中《环境监测分析手册》获得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我之所以能在环境保护这门综合性学科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完全得益于申先生和多位老前辈的教导。

在申先生的指导下,我写的专业书稿送出版社出版时,请他署名,他坚持不署。他说,老师不能“剽窃”、“占有”学生的“成果”,“老师不能沾学生的光”。“老师是学生攀登科学和事业顶峰的梯子,无论在学校,也无论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老师都要甘为人梯,终生尽一切可能和力量支持自己的学生,这是做老师的天职。”

当申先生和多位老前辈在年终收到我寄给他们的唯一礼物——价值20元左右的挂历后,纷纷给我回信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千万不要让“铜臭”沾污了我们忘年之交的情谊!我十分感谢申先生和多位老前辈无私、不计名利对我的谆谆指导与帮助。他们扶掖后辈的高风亮节、甘为人梯的精神和品格,他们的嘉言懿行深深地铭刻在我心里。

申先生说,“老师不能赚学生的钱”,“老师不能花学生的钱”在上大学期间,我坚持勤工俭学,利用休息时间给学校教材科刻写讲义,刻写每张蜡纸0.38元,每张有表格和图的蜡纸0.68元。申先生讲课编写的讲义,他向教材科推荐让我刻写。申先生又支持我利用假期到水利科学研究所、太原化工研究所等做实验,勤工俭学。当我拿到报酬送给他时,他坚决不要,他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绝不是金钱利益关系。学生劳动所得的报酬,老师绝对不能要。”申先生对贫困的学生,常常拿出自己的薪水进行贴补。他说:“老师盼望自己的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1992年,我知道他住院动手术后,买了二十斤地方特产稷山板枣寄给他,他写信并汇钱给我,在信中说“老师不能花学生的钱”。

我对申先生非常崇敬,承诺帮助写他的回忆录,很想听讲有关他的故事。后因我照料80多岁病卧在床的母亲,又因父亲和母亲先后去世,耽误了较长时间,没有兑现我的承诺,一直感到很内疚。申先生,请接受我向你道歉!

申先生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我将永远铭记在心中。



作者简介

薛文山山西芮城县人,1942年出生在陕西泾阳县。196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化学系,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在山西闻喜县工作四年多后,调到原运城地区(现运城市)从事环境保护工作32年直至退休。先后负责完成6项区域环境规划并通过省和国家评审,完成13项废气、废水、噪声污染治理工程并通过竣工验收,为国家创造经济价值与挽回经济损失两亿多元;完成上百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负责处理178起环境污染纠纷案件并无一例反复。先后在国内外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87篇论文,出版了《环境监测分析手册》、《环境管理学概论》、《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等书籍,共计340多万字;在太原和运城几所高等院校担任客座教授,讲授环境保护法规、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等。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山西省首届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