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故事】顶!——穿越时代的南开精神


更新时间:2019/04/11 阅读次数:

陈鑫

“顶”是现在人非常熟悉的流行语,自从有网络论坛开始,“顶”便有了支持、认同、点赞、呼吁更多人关注的意思。这本是近些年才被广泛用起来的词儿,可是,不久前在“朋友圈”里“疯传”着一份1931年的南开刊物截图,内容为当时学生总结的十条南开精神,其中最后一条赫然只有一个字——“顶!”。这个“顶”是什么意思?是表示为前面的9条点赞么?当时有这样的用法么?很多看到这个截图的人都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为了弄清原委,我们恐怕要先进入南开人的特有语境和当时的历史情景。

在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南开人中出现了阐述南开精神的热潮。从校长、老师到大学、中学的学生、校友,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那时南开成立将近30年,已经形成中学、大学、女中、小学的完整办学体系,社会上普遍认可南开的成绩,特别是人们交相称赞:“南开的精神好。”而南开人自己也常相勉励:“要有南开的精神。”南开校歌第一句便是:“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但是南开精神究竟是什么,在“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正式提出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

上面提到的十条南开精神也正出自此时,刊发于1931年9月的《南开双周》——南开学校的一种学生刊物。正值新学年开始,编辑部的学长们在新刊中写下他们理解的南开精神,“献给新来到南开环境里的同学”。这十条精神是:

      1.不知道有“不可能”。

      2.团体合作。

  3.脚踏实地去作,不说空话。

  4.拿得起,放的下。

  5.迎着头干!

  6.只知有大家不知有自己。

  7.尽情的玩,尽情的工作。

  8.没有虚伪的谄笑。

  9.赤裸裸的心在天真的面部表现出来。

  10.顶!

除了最后一条待考,前面九条意思都比较清楚。这九条精神中1、5讲勇于任事、迎难而上。2、3、4讲做事要注意团结、要脚踏实地、要果断。6是讲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是南开人贯穿始终的精神,也就是后来写入校训的“公”。7是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风,Work hard and play hard。8、9讲做人要真诚,保持天真,有独立的人格。

套用现在的概念,《南开双周》主要的编者和读者都是“10后”,出生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他们的思想和语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青春气息。即使不考虑那个“顶”字,前九条精神今天看来也很有“穿越”的味道,活力充盈,喷薄欲出。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们对南开精神的表述,与师长严修、张伯苓、张彭春、黄钰生、喻传鉴、陆善忱等的表述高度一致,极具南开风格,是货真价实的“南开精神”,而非向壁虚造。

了解了这一点,再来探寻最后一条“顶”的意思,也就可以找到解密的思路。我们不妨查检南开先贤们的话语,寻找“顶”在南开人心中的含义。翻看《张伯苓全集》会发现,“顶”既是天津人常用的方言土语,也是张校长表述南开精神的常用词汇。

吾人要不怕困难,不怕危险,要做到一个“顶”字。

我们要干到底,顶到底!

十一二月北风刮的顶厉害的时候,顶着北风走,这样顶下来,才能做大事。

由此可知,“顶”就是逆风而行,就是迎难而上,就是坚持。和上述十条精神中的1、5意思相承。对认准的事情要勇于去做,“不知道有‘不可能’”。遇到困难要“迎着头干”,不退缩。困难越大越要“顶”!用张伯苓校长的话说:

愈难愈顶,愈顶愈进步;愈进步愈不知足,愈不知足愈有进步。

用大学部主任黄钰生先生的话说,就是:

失败了,不服气,拧着脖颈再干。

这些经典表达之间可以形成互文互证。南开师生善用这类“接地气”的语言,坦诚地讲道理、鼓干劲。这是一种高超的本事,尤其是面向青年,形象地白话比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富感染力。当时的南开,作为私立学校,能够独树一帜,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精神讲得清楚、坚持得彻底,因此才能让社会对南开精神另眼相看。

那么,为什么南开师生要一再提出“顶”,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精神呢?这可以从国家、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来理解。

在国家层面,当时的中国一直处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特别是上引这期《南开双周》刊印的时候,1931年9月,正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东北沦陷,国将不国。翻开这期刊物,便可看到用鲜红的字印着“中国青年对日本帝国主义野心的逞露应如何觉悟?所谓‘中村事件’‘万宝山案件’竟不值一顾!!如今出兵占领沈阳,就是告我青年中国存亡只在这时这刻!”当时南开的大学部、中学部、女中部都行动起来,开展了积极的爱国运动。南开是因爱国而生,为育才救国而创办的。面对这样的局面,怎能不提倡“顶”的精神?用南开人的话说,就是“把国难顶过去”。

在学校层面,南开建校以来,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从经费筹措的困难、人才流失的困难、外部环境的困难,到大学、中学、女中校园全部毁于日寇炮火,被迫背井离乡的困难。一路走来,正因为一代代南开人秉持“顶”的精神,才能愈难愈开,愈挫愈奋。张伯苓校长曾说:“我想南开一向是顶着向前干的,今日不许颓唐,仍要向上,继续顶着向前干下去!”

在个人层面,“顶”是要克服自己学习、工作、生活遇到的困难。南开精神不是小清新的“心灵鸡汤”,而是教人为公苦干的鞭策,它要人“不服气”“不知道有‘不可能’”“迎着头干”“拧着脖子干”“苦干、硬干、拼命干”“傻不济济的干”。正是在“顶”住压力的过程中,出力长力,实现“愈顶愈进步”,培养锻造人格与能力,获得个人的成长进步。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开大学视察,“点赞”南开办学传统,勉励师生把小我融入大我,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他又引用南开校友、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的著名词作家阎肃写下的经典歌词,指出要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阎肃先生写下的歌词,也正与南开精神、“顶”的精神一脉相承。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曾在开学典礼上,用《南开双周》中的这十条精神鼓励新生。他说,这是南开人务实肯干、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每一名新时代南开人在面对困难、应对挑战、开疆拓土、奋力发展中必须时刻铭记并努力践行的可贵品质!

毋庸讳言,当前我们依然面对着数不清的困难,不过我们对“顶”这一南开历史上十分重要的精神,已经有了些许陌生,以至“相见不相识,笑问何处来”。事实上,虽然现在的困难比起先辈们所顶过的艰险,尚不足以相提并论,但毫无疑问,今天依然需要“愈难愈顶”“继续顶着向前干下去”“干到底,顶到底”,让“顶”的精神“穿越”到现在,一代代传承下去,激励我们奋斗前行。

最后,不妨借用网络流行语中“顶”的新涵义,高呼一声:顶!“穿越”时代、历久弥新的南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