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南开的故事】我有一段情


更新时间:2019/04/03 阅读次数:

编者按:南渡北归育人杰,青春百年再出发。2019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百年华诞。百年来,无数人与南开相遇,或在这里经历成长,或在这里奉献韶华,抑或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一个南开人。写出你的南开故事,让它成为南开的历史。

我有一段情

林玉恒

沈从文先生曾说过,我走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对我而言,长日尽处,却只爱缘起少年、情系青年、梦圆壮年的南开大学。

早在少年时期,父亲就给我和弟弟种下了“学必在南开”的念头。父亲是一个颇具“南开情结”的人。因家境贫寒,父亲未能如愿去报考南开大学,但是他对南开大学的情愫一直未减。他从报纸上、电视上、杂志上关注着南开大学的一切动态,更经常将南开大学的校训挂在嘴边。父亲对我和弟弟说,“允公允能”就要树德行、养才能,“日新月异”就要重积累、常革新。如果以后你们姐弟能在南开大学读书,那是一件幸事;如果不能,也要向南开大学看齐,严格要求自己。根据父亲的描绘,我和弟弟在脑海中勾勒着南开大学的样子:那里有温文尔雅的老师,有青春洋溢的学生,有古老气派的的楼房,有香气弥漫的花园……那是一片广阔自由的天地。我和弟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迫不及待地要长大,去沐浴那知识殿堂中的神光。

高中阶段,对学生有着殷切期望的老师在入学初,就要求我们树立明确高远的奋斗目标。在老师的指引下,我详细了解了不同高校的风格特点和专业所长以及校园文化,更加确定笃实、厚重的南开大学是一个最佳选择。从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段纯粹的、专注的奋斗时光,是那么幸福,那么欢畅。当时的自己,像是陷入了一个魔咒,没有半点的迷茫或犹疑,只要想到南开大学,心里就特别踏实。就这样,在自己构建的美梦中,我甜甜地睡了三年。美梦总有醒来时,唤醒我的竟是那信心满满地等待、实实在在地落空的高考成绩单。就这样,高考失利无情地击碎了我的南开梦,让我很长时间都怅然不已。但是,叶嘉莹先生直面人生的态度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她屡经命运的挑战,饱受苦难的考验,却仍笑傲人间,笔耕不辍,诲人不倦。正如顾随先生对叶先生的教诲那般,“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作为青年人,我们也应该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我调整好心态,开启了快乐充实的大学生活模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七年的本硕学习生活结束,我要寻找理想的工作了,目标自然是念兹在兹的南开大学。结果,我再次与南开大学擦肩而过,进入了天津一所市属高校,而我也欣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张伯苓先生在1935年南开大学始业式上演说时,曾说道:“我们先要认识环境,再说怎么样应付环境。不能应付环境,要被淘汰。教育是帮助人应付环境的……你们认识了环境,努力干。”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应该用自己的实干和担当去做好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脚踏实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我没有在南开大学工作,但是我与她同在一个城市,同在高校教育系统,我可以以仰慕者的身份走进南开大学,去体验她的风采,去挖掘她的宝藏。工作七年间,我也曾向南开大学的同仁学习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我也曾受惠于南开大学丰富的公共资源,我也曾带女儿流连于南开大学美丽的校园……比起父亲,我是幸运的,我的南开梦一定程度上应该算是实现了。

从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问”到叶嘉莹先生“以古典诗词之教学来报效祖国的心意”,从“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宗旨到“脚踏实地去作,不说空话”的十条南开精神,南开大学的爱国主义传统值得我们发扬,也让我深刻反思。过去的岁月,我曾信心百倍,也曾意志消沉;有过奋斗的欢欣,也有过失落的痛苦。现在想来,实在汗颜。我一直活在小我中,所有过的杂陈五味皆是小我的喜怒哀乐。古人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未尝不是人生更好的打开方式。在前进的路上,沉溺于自我,只会迷失在人生的森林和时代的大潮中。而心怀大我,将目光始终放至更远处,将大我的愿景视为小我的使命,将小我的奋斗融入大我的征程,只有小我的价值化为大我的成就,小我才能真正实现功成的幸福。

对我而言,南开大学是一处温暖的存在。她犹如一道光,射进了我平凡的人生中,赋予了我不断向前奔跑的力量,而我也在人生的成长进益中得到了长途跋涉后的平淡安宁。

我想,我是爱南开大学的。这种爱,不只是热情,不止于回味,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最后,用一首不成熟的诗表达我对南开大学的爱:

“此生虽非南开人,

不为形役沐师恩。

心在梦在情缘在,

愿为南开颂佳音。”

(作者系天津商业大学人事处干部,助理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

  我们欢迎所有热爱南开大学、关心南开大学的人士或单位惠赐佳作。来稿请发送电子邮件至:wohenankai@163.com,邮件主题注明“我和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