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任继周:“涵养动中静,虚怀有若无”


来源:央视新闻 更新时间:2022/05/06 阅读次数:

编者按

任继周是中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重庆南开中学1944届校友。今年的他已经98岁高龄了。他一辈子致力于草业研究,为我国草业做出了诸多贡献,却谦虚地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微不足道,至今仍分秒必争潜心写书。让我们走进任老的故事,致敬专业致学的科学家精神和浩荡的君子之风。

“涵养动中静,虚怀有若无”,这十个字座右铭是对他最恰当的描述。任继周是中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已经98岁的他一辈子致力于草业研究,是我国著名的草地农业科学家,却称自己为“草人”。

任老对此的解释是:“搞草业,我这一辈子是搞这个,没有动摇过,不管多大的风浪。”他总说自己做的事情其实很微不足道,但其实,任老对于草原的研究,恰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夜闻狼嚎传莽野,晨看熊迹绕帐房”

1956年,当时只有33岁的任继周在海拔3000米的甘肃天祝县乌鞘岭马营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那座任老口中的试验站,其实只有两顶帐篷,“夜闻狼嚎传莽野,晨看熊迹绕帐房。”这首诗句是任老描写的当年的状况。

身上爬满虱子的生活,恐怕在现在影视剧里都很难看到类似的桥段了,而对于亲身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任老来说,不光不觉得苦,反而觉得那样的经历带给他更多的是福气。

有了这样一段非比寻常的经历,任老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草原气候—植被—土壤综合顺序分类法,同时,他与第八机械工业部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解决了草皮通气透水的问题,创造了划破草皮改良草原的理论与实践。

王宁:生活这么艰苦,您为什么非得在这儿建这个试验站?

任继周:因为你不到具体的环境里,你不知道草原变化的规律。这个试验站对我很有启发,在做试验的时候,我就山上山下地跑着检查。所以,我走路的本领一般人比不了,我一天走一百多里路,不感觉累,而且非常有兴趣,这样,做的结果才能够汇总。

王宁:但我特好奇,那个时候您怎么就能想到,在这个地方,这个草皮划开,但是不破坏,就能让草长得好?

任继周:这种草地,根须不透气、不透水,草长不好。老鼠洞周围草长得好,就是缺少通气装置。通气不能把草皮掀掉通,松一松,要空气进去、雨水进去,就搞这个划破。最初的时候,拿铁锨、䦆头,一个人一沟一沟挖,非常见效,马上草就长起来了。

分秒必争,让生命做一点应该做的事

任老除了对草地农业有非常大的贡献之外,他对于草原学的教育也非常重视。1964年,任继周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创办了草原专业,后来又独立发展成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

任老现在还在坚持每天的工作和学习,而为了让自己做到“分秒必争”,任老甚至还在家里挂着很多钟表,“这个年龄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要爱惜、珍惜我借来的三竿又三竿的时间。”而他最近一直在忙碌的事情,就是他的农业伦理学的编写,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有一天他走了,书却还没写完。

王宁:您为什么要写农业伦理学?

任继周:因为我后来老了走不动,下野外工作不行了,我住院的时候就想研究这个农业与社会的关系,就发现农业伦理学没人管。

“涵养动中静,虚怀有若无”

任继周把自己有生之年和百年之后能对国家的贡献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他决定日后将房子捐出去。在任老的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涵养动中静,虚怀有若无”,这是他的哥哥——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任继愈送给他的座右铭,这十个字在晚年一直激励着任继周。

任老一直说觉得自己对社会做得太少,舀一瓢水,没还一桶。但其实,这位以草人自居,投身草业七十多年的老先生,他的身上体现了专业致学的科学家的精神,又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浩荡君子之风。他认为的人生意义就是能够一直到生命结束,还有做不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