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校友王书秀:散发光和热,点亮低碳未来!


来源:衡水日报 更新时间:2022/04/22 阅读次数:

人物简介

王书秀,1939年10月生,衡水市武邑县人,中共党员,南开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高级工程师,曾任衡水地、市环保局长、党组书记兼总工程师。

他自1976年调入衡水地区环保办至1999年底退休,与环境保护结下不解之缘。他扎根环保、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他建立的“柜台式收费”、“环境稽查”强化环境管理机制在全国推广,谋划了“滏阳河衡水市区段退污还清工程”、“中国中低温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黑龙港区域生态县建设示范工程”、“衡水市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等八大环境工程。他领导环保局直接建成了衡水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有机食品基地。他曾被国家环保局、人事部评为“全国环保系统先进个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北省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退休后,他心系环保,从事有机食品种植和麦棉循环种植技术研究,种植的有机苹果获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食品认证证书,以高于市场3倍的价格进入到美国在上海设立的“欧食多”有机食品超市;利用工农业固废研制的棉花专用育苗钵属国内首创,获得国家专利、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金奖、中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颁发的“2013年度可持续发展最佳技术创新奖”,正在推广。

古稀之年,他埋头科研,潜心攻关,于2011年底编著完成99万字的大型工具书《碳释》。这是一部对“碳”关联知识解疑释惑的大型资料性文献,是指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百科全书。现在与“碳”相关问题,已起国家髙度重视。


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我国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衡水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国家、省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近日,市委书记吴晓华在主持召开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优美的现代化衡水。

围绕“碳”话题,衡水日报记者采访了《碳释》主编王书秀,听他诉说有着怎样的人生追求、怀着怎样的初心、凭借怎样的毅力,攻克一个个难关、拿下一个个堡垒,把这部书编著完成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十年前,还没有出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些概念,您就出版了《碳释》这部巨著,为“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提供了一本百科全书。为什么您有这样深远的前瞻性?

王书秀(以下简称“王”):其实,我撰写出版这部书,不敢说“前瞻性”有多深远。作为一位从事环保工作半个多世纪的老人,我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破坏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碳”原本是人类的朋友,过去和将来都为人类造福。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无节制消耗碳基能源,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致使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冰川不断融化,海平面不断升高,灾害性气候不断发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机。“碳”由“碳资源”变成了“碳危害”。“碳危害”带来的紧迫感可以说与日俱增。十年前,我编写这部书时,“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呼声,就时常萦绕耳畔。

“碳峰值”、“碳中和”、“碳强度”、“碳平衡”等都是研究碳减排出现的基本概念。那时,我国属于“自愿减排”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很少说到“碳达峰”、“碳中和”这类硬指标。我在《碳释》第61页、第119页对“碳排放峰值”、“碳中和”作了诠释,并记载了“我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年份预期在2030年到2040年之间”。

:是什么触发了您写作出版这部书的热情?

:我写这部书,主要是来自国家的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当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节能减排措施,组建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组长的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2009年12月,温总理率团前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次峰会上,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一起商讨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非常关注这次大会,将其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然而这次大会却缺憾落幕,未能出台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避免气候恶化的协议文本,留给人类的仍然是混乱与困惑。这深深触动了我。世博会是集聚全球前沿思想的舞台,引人瞩目。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泛传播“低碳”理念、充分展示“低碳”成果、大声疾呼“低碳式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让我觉得“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将越来越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人们会对此越来越关注。另外,新西兰两次登顶珠穆拉玛峰的运动员,大声疾呼“全球变暖、正迅速改变世界第一峰,珠峰因冰川融化而无法认出”。气候变暖的危害已逐渐在我们国家显现出来。虽然当时我已到古稀之年,但是干了一辈子环保,强烈的责任感让我再也坐不住了,我决定查看文献,搜集资料,撰写文字,主编这部书,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凝聚共识、促进行动,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做出贡献。

:您为什么给这部书起名叫《碳释》?

: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洞悉和判断、抉择与"碳"相关的问题,我在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的支持下搜集了详实的资料,吸收了国内外理论界、学术界、科学界、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编辑、整理了这部书。这部书共收词目1465条,涉及领域非常广阔,内容极为丰富,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各个领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诸多因素。书中揭示为什么“碳”成为当今世界新的价值核心,给世界秩序带来的新方向、新内容、新规则,讲述我国如何应对这场大变革,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倡导地球公民应该自觉做到碳减排,要做地球卫士,而不是掘墓人。我编写这本书,是为给广大读者解疑释惑,所以将其命名为“碳释”。

:这部书构思新颖、视角独特、体系宏大、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确堪称佳作。请您介绍一下书中基本内容和组织结构。

:这部书讲了四项基本内容,即碳知识、碳政治、碳经济、碳生活。全书共分八部分,即碳、低碳、减碳、无碳、零碳、脱碳、固碳、杂碳。

在碳知识中,我从碳元素、碳单质到碳化合物、碳基生命,从高科技产品碳晶、碳膜、碳纤维直至可能改变未来世界的魔鬼材料——石墨烯;从碳分布、碳库到碳星、碳序;从碳燃烧到碳源、碳汇、碳循环、碳同化、碳平衡,再到全球变暖、南亚褐云和气候灾难,都有详尽的介绍和阐述。我还阐述了两项重大发现:碳循环方向出现逆转和碳循环新动力——叶绿素D,将为应对气候变化发生重大作用。

碳政治也叫做“气候政治”。在这部分,我介绍了碳政治的由来、核心和博弈的格局、现状、焦点和实质。碳政治的命题是在碳减排分配方面要做到公平、正义。国际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科学考量,产生了“碳强度”、“碳峰值”、“碳债务”、“碳排放权”等一系列科学术语和概念,为“碳排放权交易”奠定了法律基础,并由此衍生出“碳货币”、“碳金融”、“碳关税”、“碳壁垒”等。在碳政治中,我国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是什么?如何确定国家战略,如何争取话语权?有哪些措施应对“碳关税”、“碳壁垒”?我在书中都一一作了解答。

碳经济的命题是在交换上要做到正义。我在书中着重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和所涉及行业、领域等。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书中展示的低碳经济技术主要有:碳替代、碳减排、固碳、碳回收、碳封存、碳捕获等。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低碳能源涉及面极广,如可燃冰、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能等,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的优点,蕴藏量巨大,极待开发,具有战略意义。可燃冰在海底储量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和“21世纪能源”。第四代核能、电磁能等,极具前瞻性和诱惑力。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低碳产业发展的规模大小和质量好坏。我在书中诠释了低碳产业体系、产业链、低碳产业园区建设、评估、运转,阐述了低碳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物流等概念、特点及实施途径。在低碳工业中,剖析了低碳化工、低碳电力、低碳水泥、低碳陶瓷、低碳造纸等发展机遇、挑战和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着重阐明了发展意义、原则、模式。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平台。我在书中,解说了低碳城市、零碳城市、零碳社区的内涵、特征、建设意义及国外实践模式和中国行动。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低碳管理的核心是明确发展目标,完善法律规章,创新体制与机制。书中揭示了中国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取向、目标、重点、措施、途径,讲述了低碳转型、低碳财政政策、低碳金融创新、低碳投资,介绍了碳足迹审定、碳盘查、碳会计、碳审计、碳披露以及低碳产品认证、标识、管理等。

低碳经济的实现要依靠人类的自觉行动,更寄希望予人类消费行为模式的改变。碳生活是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基石,是人类直接面对碳危机可塑造的日常生活。书中重点诠释了低碳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低碳消费需要与传统消费需要的区别、低碳生活方式指数换算、低碳办公、低碳旅游等。

我在书中特别强调,低碳思想的核心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紧密相连,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我国传统文化完美体现低碳思想,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现代社会呼唤低碳生活,政治家、科学家和历史家要重新审视、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掉这个“根”,否则解决诸多低碳问题,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书中与“碳”相关的知识包罗万象、一应俱全。哪些与当前的联系最为紧密呢?

:我觉得“低碳”这部分,与当下关联最密切。这部分对人类“后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理念、方向、模式、途径、路线图、规则、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做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对我国低碳经济战略取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做了全面阐述;给低碳经济主体、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物流等指明了方向;对低碳金融、低碳投资、低碳概念股、低碳贸易等做了诠释;对低碳家庭、低碳达人、低碳饮食、低碳旅游等作了解说。

书中“固碳”这部分,当前去做最迫切。固碳,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生物固碳是将无机碳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即碳水化合物,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常见的生物固碳方法有两种,一是光合作用,如各种绿色植物和蓝藻等光合自养微生物;二是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利用氧化氨合成有机物等。生物固碳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减少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生物固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我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固碳农业、固碳林业、重点介绍了森林固碳、草原固碳、农地固碳、湿地固碳、海洋固碳。其中,海洋固碳包括海洋物理固碳、海洋生物固碳。在物理化学固碳中,介绍了碳捕获、碳运输、碳地质存储的方法。书中特别提到微藻固碳制油技术。微藻可将太阳能和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同时起到固碳减排和绿色生产的效果。微藻利用太阳能固定二氧化碳的速度是陆地植物的20至100倍。这降低了碳捕获成本,解决了碳利用难题,值得关注和推广应用。

:您编著这部书时,已经退休十年,完全可以安度晚年、置身事外,不再费心劳神、呕心沥血。是什么信念让您老当益壮,不辞劳苦?

:我认为干事不分老与少,工作不必非在岗位上。人是为干事才来到世间的。人民养育了我,国家培养了我。只要对人民对国家有利的事就应该干,越难越要干,必须尽己之力,不能因为年老就推辞。我意识到“碳”问题的重要性,又发现群众对这方面所知甚少。我是学自然科学理科的,是有机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强烈的责任感,让我提起笔,编著这部书。

:无论在岗,还是退休,您始终都保持着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出书前后,您还在从事什么课题研究?克服哪些困难,取得什么成就?

:我至今仍然坚持生态农业、低碳农业与环境治理技术研究的初衷有两个。一是我出身农村,是农民之子。我有义务把所学的知识反哺于农。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就从事环保工作,深知这项事业的崇高、神圣和艰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确立了“治恶水除固废降黑龙,还我碧水绿地蓝天”的志向,把环境保护作为毕生的责任。当今社会,全球一体化,环保不分民族,生态不分国界,减排控暖是每个人的责任,作为一个老环保工作者,更是义不容辞。我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的环保大业添砖加瓦,乐此不疲。

在退休至今20余年,我一直进行着固废资源化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遇到的困难不可胜数。在建设管理有机食品基地期间,以农场为依托可以申请课题研究资金,也有人帮忙,困难相对少一些。2012年初,我患了一场大病,农场转让出去后,再想搞研究就难多了。

后来,我利用工农业固废研制棉花专用育苗钵和棉麦循环种植技术,受到央视“农广天地”节目组的关注。2013年4月底,他们来衡水给我拍摄全过程专题片。当时,我在育苗的地表铺了一层塑料地膜,以防水分流失。没想到,气温骤然升高,我没来得及揭开地膜,40%以上的幼苗烧死、烧伤,想补救但农时已过。我痛心疾首!这对我来说只是晚拍摄一年,但对农民来说就是一年的收成大打折扣!塑料地膜不仅造成白色污染,而且处理不及时还会对农业造成灭顶之灾!

2017年王书秀(右)曾应邀出席第十四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荣获科技创新发明技术奖并接受央视记者专访。

我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思考探究,经几个月努力拿出了研究方案。但我一无团队,二无场地,三无资金,如何开展试验呢?我多方考虑,决定找污水处理厂合作,但他们只能出场地、水电和一两个助手。没有经费,我就用自己的退休金。经过一年多连续奋战,“污泥骨架多功能全降解液态地膜”终于研究成功。2015年初,在衡水江成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积极支持下,该产品通过省级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优秀专利二等奖,国家科技部制作专题片在共产党员网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频道“科技与应用栏目”播放。后来,我又研究出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全降解多功能液体地膜。2017年9月18日,我受邀参加第十四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被授予科技创新发明技术奖。央视科教频道记者采访我,听我讲述了研究这项成果的动机和意义。

:您提到2012年患了一场大病。目前,您身体怎么样,还能继续从事科研攻关吗?

2012年1月24日,我被查出来癌症。几天后,做了手术。在医院休养一段时间后,就出院了。因为发现得早,也没受化疗之苦。当时检查出来了我也没害怕,就是那个病危通知书让家人担惊受怕了。手术后,麻药时间已过,我还没苏醒过来,医院就给家人下了病危通知书!这是我后来翻找东西的时候看到的,家人一直没跟我说。我乐观向上,没把它当多大病,还是继续我的科学研究。目前,身体也无大碍,我还是量力而行,做一些我喜欢的事情。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这就是我的想法和活法。

来源:衡水日报,标题略作改动

记者: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