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南开党员校友始终勇担使命、冲锋在前,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书写了秉公尽能的精彩人生,践行了南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宗旨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先进事迹,为党的旗帜增添了光彩,他们的模范行动,展示了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南开校友总会推出“颂校友事迹 庆建党百年”系列报道,通过展示南开党员校友先进事迹,颂扬他们的精神风范和突出业绩,激发广大校友爱党、爱国的热情,激励更多校友见贤思齐,学习榜样,创先争优新征程,建功立业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人物简介
孙金声,1965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200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钻井液与储层保护理论和技术创新,解决了许多我国钻井重大科技及现场突发性技术难题,是我国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抗超高温钻井液技术的主要开拓者。2019年被授予“南开大学首批杰出校友”荣誉称号。
俗话说:“上天容易入地难。”在油气钻井中,随着井深的增加,地温不断增高,压力不断增大,井壁失稳、卡钻、漏失等复杂情况频繁发生,钻井液抗温抗盐能力差、钻井速度慢等问题,是长期制约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卡脖子”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30余年来不断创新,首次提出水基钻井液化学成膜理论,发明了化学成膜水基钻井液;揭示了钻井液抗超高温机理,发明了抗温240℃的高密度水基钻井液和抗温300℃的泡沫钻井液;探明了复杂结构井井壁失稳及减阻机理,研发出复杂结构井高性能钻井液。研究成果在塔里木、大庆等20余个国内油田及肯尼亚等12个国家应用,效果显著,为高效开发我国深部复杂地层油气资源和获取海外油气资源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1965年,孙金声出生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一个小山村的贫寒家庭,16岁时就考入了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后来又考取了南开大学有机合成专业的研究生,因为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化学家。硕士毕业后,他本来打算继续出国深造,但考虑到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留学的高昂费用,他选择了先工作,而这一选择便使他与石油结下了近30年的不解之缘。
孙金声在硕士时期学习的化学知识在石油钻井液领域同样受用。工作期间,他陆续收到剑桥大学、麦吉尔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就在这时,远在我国大西北,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在新疆塔里木打响了。那是1989年,国家开发西部大油田,孙金声被选拔远赴新疆,参加油田会战。
“油田现场比我们想象的要艰苦得多!”多年之后,孙金声依然记得当时的情形,他在会战中发现油田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实验室的模拟演算差距非常大,“理论上这口井我们能打,但在现场无论我们怎么尝试也打不出来。”
有一次,我国和美国同时在墨西哥的同一区块同样钻井条件下打井,但钻井速度上却不及美国人的1/3。“为什么美国人的井就比我们的打得快呢?”孙金声发现美国人将一种特殊的材料加入到钻井液中,能够在钻头表面形成油膜,有效防止钻屑包附钻头,极大地提高了钻井速度。
当他们向专利权方——美国某大学提出合作开发这项技术时,对方却开出了200万美元合作研究的天价经费。在强烈的爱国、强国情怀提醒和激励下,孙金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制出应用效果远超过前者的技术。美国公司闻讯,又反过来想与中国合作深入研究,孙金声断然拒绝。
“我们要有怀疑精神,努力探求真理。要知道,在未知的科学领域,即使名声在外的专家也不见得全对,科研攻关最重要的还是靠团队协作去不断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孙金声在工作实践中找到了科技带给生产无限动力的秘诀,也强化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报国的强烈情怀。
孙金声长期在科研一线致力于油气井工程钻井液与储层保护理论与技术创新,解决了我国许多深井以及复杂结构井钻井重大科技及现场突发性技术难题,已经成为我国油气井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省部级重大科技课题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5件(国际专利9件);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32篇;指导硕士博士博士后40余名;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2013)、孙越崎“能源大奖”(2014),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5),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5)、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2016),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
这就是孙金声,一个让我国深层超深层和复杂地层油气资源安全高效开发、释放“红火烈焰”,为我国获取海外油气资源以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左二为孙金声
孙金声在南开大学首批杰出校友荣誉称号授予仪式上发表获奖感言:“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在南开元素所的学习,为我奠定了良好的化学理论基础,培养了我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培养了我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团队精神。在毕业后的30多年中,我一直铭记‘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的校训精神,不断开拓创新,坚守把个人利益融入到集体、国家的利益中去,我和我的团队才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希望今后能为母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也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辉煌。”
(综合整理自孙金声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