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那些伟大的人,在没有成为伟大的人之前,也是过着看起来枯燥的生活,每天都在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最后从点连成线,成就了他们。”不久前,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南开大学软件学院2005届毕业生张一鸣在2015年南开北京校友会年会上发表了一次演讲。他幽默地回顾了他“有些失落”的大学生活,以及“面对诱惑”的创业故事,演讲因为掌声和爆笑而中断多次。张一鸣说,是耐心、知识和伙伴,支撑他一路走来。
————————以下为当时的演讲记录————————
大家好!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南开读书的岁月和我创业的故事。作为一个既没有颜值,篮球也打得不好,也不是学生会主席的南开普通技术男,实在没有想到,10年后我会站在这里。谢谢校友会给我这个机会。
前几天,北京迎来了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作为一个福建人,看到雪是很兴奋的,这是北方人无法理解的。我不由回想起大一的时候,大概是2001年这个时候,我在宿舍,拉开窗帘时看到外面下雪,非常激动,同宿舍的北方同学都嘲笑我,这有什么好激动的。但是他们不知道,我的家——福建龙岩——传说中1970年曾经下过一场雪。可以想象我有多么新奇。能看到雪,真的是我报考南开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填高考志愿的。之前有媒体报道,说我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只用了5分钟。因为当时我把几个维度筛了一下,只剩下一个解:首先,必须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其次,必须要靠海。第三,不能离家近。第四,冬天要会下雪……我为什么要这么选呢?综合性大学,是不要像中科大那样,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供求关系不平衡,找女朋友难度太大……靠海,是因为我喜欢吃海鲜。不能离家近,因为我中学在一个县城(福建龙岩),经常我还没回家,考试的成绩和在学校的表现就已经传回家了。所以,我选择大学的标准是,一定要在父母不能突然跑学校来找我的城市。冬天会下雪,是因为确实是没见过,真的很想玩。几个维度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会下雪的,有很多漂亮女生的,滨海大都市……不知道各位怎么选择南开的,反正筛选下来发现,符合上面几个条件的没有其他学校,只有一所——南开大学。我就是抱着这种美好憧憬,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集体生活。
还记得2001年的秋天,出了当时的天津火车站,我才理解了滨海大都市……无论是城市还是大学,跟我想象的都还挺不一样的。我入学前,从福建出发,先去了厦门大学,确实是滨海校园。我又去了广州,在中山大学体会了一下,最后到了北京,在清华北大转了一圈,最后到了咱们母校……我记得出了火车站,打了辆金杯牌出租车,路遇卫津河,卫津河也跟我想的不一样……车子直接开到老体育馆门口,不知道老体育馆还在不在?那时的建筑看上去有点破,也没有游泳馆,没有现在的综合楼。一些今天很好的建筑,当时都没有。这还不算失望的,最难过的是,第一年我住在王顶堤的儒苑公寓,每天早上要骑自行车,吭哧吭哧20分钟才能到校园所在地——复康路。去年,我听龚校长说,要把本科生都放到校内,想说早点这样就好了啊。
但是,南开的学习风气特别好,我们住在校外,上午上完课都不能回宿舍,但自习室天天满座,占到位置都特别不容易,我只能去蹭隔壁天津大学的。生活无比寂寞无聊,我也不知道其他“大”都市是什么样子的……什么CBD、外滩、金融街,都是无法想象的。同样是学校门口,清华东门是五道口,南开东门是卫津路,五道口和卫津路简直是两个世界。有时候上午没课,去外面溜达溜达吧,比如大名鼎鼎的滨江道,感觉像小卖部一条街……当然,大三时条件好了,有些微电子专业、软件专业包括研究生专业都搬到泰达开发区,那里的风景无比优美,各方面都很现代化,但更无聊了。人稀少到什么程度呢?大街上光滑得可以溜冰,5分钟才来一辆车。最有记忆的集体活动,是周末去翠亨邨吃水煮鱼,或者在城管不来的日子,晚上到学院后马路吃烤串。总之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要打发,有些同学热衷的打牌、喝酒、玩游戏,我都不喜欢,至于参加学生社团,背GRE出国这么上进的想法,我也没有。
所以,大学生活起初是让人有点失落的,但慢慢地从安静朴素的校园和踏实努力的氛围中,我还是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后来,当我回想这段时光时会发现,好的老师,优秀的同学,好的图书馆,南开都有,其实,想象中的繁华和热闹并不重要。怎么打发这些时间呢?我主要在做3件事情,一是写代码,因为我是搞技术的,二是看书,看了很多很多书,三是修电脑。基于此收获了3件事:耐心,知识,伙伴。
先说耐心。有耐心,能独处,并基于长期思考作判断,而且不为短期因素所干扰,耐心地等待你设想和努力的事情逐步发生,这对创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事实上,你经常想象的很美好,设计的也很完整,你也很努力,但你所期待的事情,经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生。这种耐心,绝对是在南开磨练出来的。
这里有个插曲,2001年,我刚进南开是在微电子专业,后来转到软件工程,转院的原因,是因为我花很长时间,才能做一个正弦波信号发生器,还经常不能。学了一年多,却没有看得见的效果,让我很焦虑。但软件工程比较快,你写个程序马上就能跑起来,发挥作用,甚至还能在校外兼职,所以我就转到软件工程。说明我当时还是个性急的人。转过来后才发现,生活也没多大变化,依然是日复一日,图书馆啊,实验室啊。
怎么面对枯燥的生活?人物传记是非常好的心灵鸡汤。我读了很多人物传记,如果说有收获,就是发现那些伟大的人,在没有成为伟大的人之前,也是过着看起来枯燥的生活,每天都在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最后从点连成线,成就了他们。
我毕业后参与创立了“酷讯”“饭否”“九九房”,到现在的“今日头条”,每一段创业经历,都挺寂寞的,尤其在苦闷纠结的时候。还有一个因素,前些年,创业环境还不像今天,也没有什么车库啊,创业咖啡馆,盛总(盛希泰)也没做孵化器,一堆公司都在五道口华清嘉园、东升园创业。平时在居民楼里查资料,研究用户需求,敲代码,谁也不认识你,也可能你的想法都不错,但不会马上转化到产品上,你必须要承受那样的漫长时光的煎熬。现在回想,耐心非常重要,不仅是等待的耐心,还要有耐心作深入思考,找到更多更好的合作伙伴。
我创立公司的时候,招过一些大都市名校的实习生和应届生,他们的确想法很多,但拉长时间轴来看,我觉得很多人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因为他们技术的基础能力没有持续提高,很快就去取巧了,很多人没有读过那些枯燥但很重要的书,最重要的是,很多重要的事情没有耐心深入地思考,以及耐心地坚持。也许他们的大学生活太精彩吧。
我觉得,有些心智,确实需要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才能培养,比如踏踏实实做事,做事情不讲捷径,尽可能基于长期来做思考。
“今日头条”小有所成的时候——我更新一下,盛师兄刚说的5亿美金估值是去年年初的时候,因为保持低调作风,不能对外说太多,实际上现在超过5亿美金很多很多了——大概2013年初,我收到过来自巨头很好的投资offer,每年大概1~2次,对方给很多的资源,给大量的数据,比VC更高的估值,上亿的捆绑安装渠道,几千万UV的web流量,等等。接受这个offer,可以在半年内,业务增速快几倍,但是,过早接受投资并站队,对公司长远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面对巨大的诱惑,我保持了冷静独立的思考,想了整整一个星期。我想在南开那么漫长的寂寞我都熬过来了,就不差这半年了。既然想好了方向,就不要走捷径了,于是拒绝了这个offer。这个决策为“今日头条”成长为今天这样一个独立的、平台级的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之后到现在,每天都面对很多诱惑,包括天价的并购,我们都坚持住了。这离不开南开的熏陶。
第二,知识。寂寞的大学生活,给了我人生最安静的阅读时光。不论是幽静的老图——不知道还在不在,温馨的泰达学院图书馆——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好的校园图书馆,还是高大上的泰达开发区图书馆——因为就在附近所以也常去蹭,那些在图书馆看书的日子都还历历在目。我用别人打游戏、打牌的时间,阅读了各种各样的书,或者说乱七八糟的书,包括各个专业的书,包括人物传记,也有各种境内外的报刊杂志。
泰达图书馆真的很棒,你需要哪本书,只要在BBS上留个言,他们就会买回来,特别好,而且会买很贵的书,比本部还要好,而且是按美元计的书。看书看累了,我就到湖畔发个呆,或者在泰达公园散步,给自己列出各种各样与短期目标无关的问题来思考。这些问题对短期确实没有影响,但有这样的环境,去思考长期问题挺好的。
当然,那时候我也有困惑,觉得看的这些东西和思考的问题都很有意思,但在生活中没什么用。直到后来我进入互联网行业并开始创业,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连成线,帮我理解行业、理解管理,更快地掌握不熟悉的领域,包括如何让信息得到更有效率的组织和分发,从而改变各行各业的效率。
2011年,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地铁上读报的人、卖报的人越来越少,年初还有,年底几乎没有了。同时,2011年是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高峰,是2008年、2009年、2010年3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总和。我想,这是信息传播介质的变革,手机很可能会取代纸媒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载体,又因为人和手机的对应关系,手机随身携带,个性化推荐的需求一定会增加,于是我创办了“今日头条”。它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推荐引擎,连接信息和人的工具。就像扎克伯格创办FB连接了人和人,特拉维斯创办Uber连接了人和车,“今日头条”是让信息和人更广泛和高效率地匹配。
目前,“今日头条”累计下载用户超过3.1亿,日活用户超过3000多万,每天使用总时长超过15亿分钟。“今日头条”已经有1000多名员工,在天津的分公司,也有超过百人的规模,有超过一个多亿的投资。
跟校友汇报一下,我创办“今日头条”的时候,业内至少有5家公司从事移动资讯客户端的业务,看起来一片红海,但是因为我们对于信息分发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机器学习的研究更深入,我们用完全不同的技术方式代替人工的方式。目前,在移动端上,“今日头条”的用户规模已经是几家门户的总和了,可以说当之无愧地超越了前一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在南开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伴。作为一个不怎么参与集体活动的理工男,怎么保持社交呢?主要靠修电脑和编程建网站。后来,同学聚会,打招呼的方式基本是:hi,你的电脑还是我装的。
当年PC整机还不普及,于是我常年混迹天津的硅谷——鞍山西道,帮大伙挑配件。提及这段,还有个颇为心动的经历。我装过的电脑有几十台,当然大部分是女同学……不但要帮忙装电脑还要经常保修。没错,就像你们想象的那样,修电脑为我带来了人生重大的收获——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太太。
另一个收获是,在校园里,我接了不少外包的项目。包括我太太她们系的网站(当然是免费的)。因为这门手艺加上兼职,大四的时候,我每月能有超过两三千的收入,在当时,绝对是土豪。那时候,和同学一起泡实验室,熬到半夜一两点,会请大家集体去吃烤串。一周能吃2-3次。西南村烧烤的记忆太深刻了,我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记忆是会延续的,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过了春节,我们公司就要搬去新大楼,一想到公司楼顶露台应该可以搭一个烧烤架,我就回想起在南开开心的日子。
当时和我吃烧烤的人很多是对编程感兴趣,而且志趣相投的同学朋友,有我同一级的,微电子专业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还有师兄师弟,后来也相继加入我创办的公司,成为了我们公司的技术骨干,也是创业伙伴。
离开校园10年,我越来越发现:你应该相信,你的经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联系起来,而你会受益于这些经历。
最后,感谢南开,成为我人生很重要的一段经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