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秋开始,张俊兰在凉山筹建孤儿班,收纳学龄孤儿成为寄宿制学生。她每年要入户寻访大量孤儿,不但路途遥远、分散,还会经常遇到飞石、塌方、洪水、泥石流、山体滑
坡等各种险情。“帮一个,是一个”,张俊兰想趁着自己还没有老,多走一些路、多做一些事,“我在这里承担了父母的责任,没有父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我也不会放弃他们。”
2005年秋天,张俊兰的母亲患膀胱癌晚期,张俊兰白天守护母亲,晚上熬夜给慈善家写信,讲述关于在凉山建立孤儿班的可行性方案,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2009年,为了扩建孤儿班,张俊兰在右脚骨折持续卧床两个多月刚刚可以下床活动的情况下,重新踏上凉山路。在走访孤儿及其监护人的山路上,张俊兰由于体力不支又一次病倒了。目前,凉山最贫困的3个县已经建了24个孤儿班,接纳1200多个学龄孤儿成为寄宿制学生。
扶贫助学13年来,张俊兰始终恪守三个不可动摇的原则:一是在实施每一个扶贫助学方案、动用每一笔捐款的过程中,都要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亲力亲为,不委托中间环节。张俊兰说:“不允许自己有一笔善款或一分钱用之不当,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每一分善款的分量和意义,它们是捐赠者勤劳节俭而来,凝结了对别人苦难感同身受的情怀,寄托了拯救别人于危难绝望之中的期盼。”二是每一笔捐赠,无论多和少,都必须有受助者给捐助者的亲笔签收单;数额较大的善款,还必有受助者在领受现场的照片或录像;同时,还提供资料介绍受助者的处境或生活、求学的故事,比如受助贫困生写的自传、记者的采访记录等。张俊兰说,“我们让所有参与凉山助学的读者和慈善家看到,他们所奉献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三是不许地方政府部门和乡村农牧民为了接待自己而宰杀牲畜;在凉山工作期间吃饭、住宿均是自费,不由地方招待;用餐不浪费一粒粮、一棵菜。“面对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凉山彝族同胞,我感到每浪费一分钱都是有罪的。但彝族同胞十分好客,大肆宰杀猪牛羊鸡招待贵客成为习俗,而牲畜又是凉山当地人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