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永在,一路书香 ——访1985级外语学院张彤校友


更新时间:2019/12/04 阅读次数:

记者:高子晨

校审修改:张彤


张彤,198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现任南开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第二编辑室编审

金秋十月,南开园里洋溢着百年校庆的喜悦。回望30年前的校园生活,留校工作的张彤学姐不禁感慨万千。

“我们这批人说来幸运,虽出生于动荡的60年代中期,却在青春期伊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进入大学恰逢80年代思想解放,各类讲座、社交活动风靡校园。”在没有手机、连公共电话都不很普及的年代,以海报形式自发联结的跨院系、跨学校的友谊宿舍、友谊班定期联谊活动,为学子们拓宽了一个又一个校园朋友圈;咖啡馆里办沙龙,各路神仙畅所欲言,不经意间也许就结识了往后的知己;交谊舞会普及全校,成为周末和节假日的社交胜地,四年间新朋旧友在此交集、无数青春故事在此谱写

“虽然当时生活条件一般,但校园活动却丰富多彩。比如我曾加入时任校团委书记王寒松领导的宣传部的团刊编辑、插图、刻印工作;还在大二暑期报名参加了社会学系主办、吸纳外系同学加盟的社会实践活动,到鞍山的钢厂参观车间、在大连的通讯部队体验兵营生活,结识了领队平章起老师和王涛、牛一兵等社会学系83、84级的学哥学姐。此外,同学们自发组织的各类社团和集体活动同样引人入胜。”学姐以感怀的语气谈到课外生活:骑车集体出游野炊,看湖光山色,闻鸟语花香;在刚刚竣工的中环线上彻夜神游,到远在河东的潍县团营地与即将出征的战士们道别;自制漂亮的手工拼接画,和社团姐妹一起义卖、为公益活动筹款;当年七教旁边的阶梯教室内,悬挂着不少辅助教学的小电视机,经常播放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名作电视节目,学生们就在这样的课外观摩和欣赏中,陶冶了艺术情操和审美素养。大礼堂(今海冰楼)后曾是一大片空地,周末晚上会播放中外电影,那是学子们最为期待的“佳片有约”时刻!每逢此时,同学们就成群结队地聚集于此,陶醉在银幕上的黑白或五彩人生里。“露天电影院是我们这代人独有的回忆,如今还能时常想起扛着宿舍里的凳子走向礼堂小广场的情景,想起黑夜中那些让我们同悲共喜的银幕故事。”青葱岁月,朴素中带着甘甜,回忆起来永远都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激情、梦想与活力

说起校园生活,讲座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学生的日常活动。当时的讲座应有尽有,内容包罗万象:专业学术、时政热点、文艺体育……聆听长江漂流队员讲述漂流故事令张学姐印象尤为深刻,不怕困难、越挫越勇的精神激励着当时的同学们敢于挑战不可能,探究新领域。各类讲座丰富生活、开拓视野,让还在象牙塔的学子们领略了传统文化、认识了域外世界,培养了独立思考、关心国事民生的能力。

课余活动多种多样,选修课也毫不逊色,外语系学生必选和自选的课程包括了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汉语、社会学、逻辑学、国际经济法等诸多课程。跨院系老师授课成了当时的新风尚,“社会学系的孙非老师讲授的社会心理学如同当今的网红课,深受年轻人欢迎。每次他在七教的讲座, 111阶梯教室都挤得水泄不通,过道和门口站满了前来听讲的外文系、旅游系等各系学生。”那时,学生们通过接触以弗洛伊德学说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读本,自我求索着能够化解青春迷惘与苦闷的精神药方。

南开作为综合大学的优势为学子们提供了宽广的学习视野和知识储备,而优秀的中外教师带来的交际教学法则极大地丰富了情景教学模式。比如,费希尔教授将“通过演戏说英语”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开创了南开外文系用英语演中国名剧的先河,《雷雨》、《骆驼祥子》等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英语戏剧的舞台上大展光彩,并漂洋过海在美国校园巡回示范,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百年校庆之际,戏剧组成员与白发苍苍的费希尔先生故地重逢,纪念当年的成果、感恩老师的指导,外国语学院还设立了费希尔戏剧基金,以使“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这一模式在多个语种专业继续发扬光大。再如拉尔森先生的口语课,同样别开生面。他并不囿于按照课本做规定练习,而是从应用角度设计不同语体、不同功能的口语实践。时事热点评介、社会专题辩论、手工操作流程、竞选或宣传演说……每次都需要学生提前自行筛选题材、准备提纲、组织资料,然后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听众,力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逻辑适洽地把要讲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这给从小习惯了坐着听讲的同学们带来了新鲜的体验和展现自我的启迪。“我仍然记得一位来自东北的女生,她竟然把一棵大白菜带到了课堂,”张彤学姐笑着说。“她就举着那棵自己买来的的白菜,一边展示腌制用的调料、容器,一边用英语向我们讲述了地道东北酸菜的做法——我至今都记得这次英语酸菜科普。”

其他如安德森先生的英美文学专题评析课、常耀信老师的英美文学史和作品选读课、谷启楠老师的英美短篇小说鉴赏课、刘士聪老师的文学翻译实践课、崔永禄老师的联合国口译实务课等,都给张彤学姐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脚踏实地、学习根基扎实、深入探究疑难问题,精益求精、严谨治学之风吹遍南开园的每个角落。“当时的学生对知识如饥似渴,也没有这么多电子产品干扰分神。”学姐说,那时,外文系学生一以贯之的晨读常常回荡在楼前屋后,马蹄湖对面小花园的英语角每到周末热闹非凡;新开湖畔的老图书馆、小引河边的学一食堂二层以及主楼等各系教学楼每晚灯火通明、座无虚席。晚饭结束,同学们陆续结伴赶去自习,或者用椅垫、书包、笔袋等占座;探寻图书馆的“宝藏”成为张彤学姐的爱好,在那片书籍的海洋里,她涉猎的领域从小说文论延伸到诗词歌赋,从文学扩展到社会学、哲学、历史乃至国际经济……在图书馆里汲取的知识、磨练的静心与独处,让学姐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里受益匪浅。

张彤学姐从小在南开园长大,与南开有着不解之缘;毕业后,她立志要以自己所学成为跨文化交流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留在南开大学出版社工作以及三年后的返系读研,给了她提升能力、实现理想的机会。从个人工作室到外语编辑部,张彤学姐用一本本外语图书的出版,见证了南开外语学科的成长;三十年来,外文系以不懈的努力和进取,由最初的英、日、俄三个专业语种扩充到如今十个系、八大专业语种的外国语学院,张彤学姐也用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的选题开发,承接着母院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创新的每一轮进步。如今,她已为英、日、俄、法、德各专业的资深教授、博导,以及大批中青年教师出版了上百本教材、学术专著和工具书。

2019年10月,张彤学姐和她的编辑团队在学校和出版社的支持下,以一套7卷本的“南开百年学术文库(外国语学院专题)”为南开大学百年华诞、85级毕业三十年返校庆典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学者大师是学校的珍宝,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尊师重教的时代,把他们毕生的学术耕耘成果荟萃集结,让南开的学脉承前启后、永远流传,这是我作为编辑的责任,也是一份使命。”谈到外院的成就和出版对教学的服务,学姐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