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高子晨
一别三十载,梦回南开园
王洪宇,1985级外文系英语专业校友,现为恒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主要处理海商法律事务。
一别30载,再次踏入南开园,笔直的大中路,两旁的一草一木皆是这般熟悉,崭新的教学楼却有些许陌生,一切似乎变了,又似乎没有改变。同学之间,虽阔别多年,却没有生疏,很快便熟络起来,宛若回到了大学时代,众人热热闹闹地聊天,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青山在,人未老。”王学长不禁念叨道。
漫步在大中路,欣喜地看着周围的变化,不知不觉走到主楼,王学长渐渐放缓脚步,望着依旧庄重的小礼堂,驻足停留,好似在回味曾经的大学时光。
“我们在主楼小礼堂领略过无数大家的风采,也是我们课余活动的场所。”80年代的南开园,社团活动不多,参加各类名师大家的讲座成了当时学生们课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内外专家学者轮番登台,天文地理、经济史学百花齐放,为南开学子奉上一场场的知识盛宴。每当讲座海报张贴,同学们便纷纷上前围观,争相了解讲座预告;礼堂早在开场前一两小时,就已座无虚席。有时遇到大师讲坛,一下课同学们就如同赶集般蜂拥至小礼堂,有的甚至在后排摆上椅子旁听。
师恩拳拳,往事悠悠
大学四年,所听的讲座数不胜数,即使30年过去,依旧记忆犹新:范曾先生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美术,其对美学的独到见解将同学们引入美学新世界;叶嘉莹先生剖析古典诗词中的美,用吟唱的方式还原诗词的原貌,别有一番意境,陈省身先生也参与其中,与师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看法,激发着青年人学习传统诗词的热情。
大师的讲座令人醍醐灌顶,为大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老师的专业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更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底色。
外文系主任常耀信教授学识渊博,课上带用两支粉笔,就能用英文将英美文学发展脉络讲得清清楚楚;治学严谨,所提及每个英语作家的名字和生卒年月都能记得分毫未差;没有现成英美文学史读本,就亲自动笔编写教材,后成为学院的专业用书,沿用多年。“听常教授的课既紧张又享受,教授独到的见解和广泛的知识网络引人入胜,随时提问时要求的综合知识广度又让没有充分准备的同学惴惴不安。”上课的场景仍历历在目,王学长说道。“在严谨的学风熏陶下,南开学子们都烙上了深深的‘南开印记’——脚踏实地、潜心治学,低调做事、不求浮华。”
“精读谷启楠老师,爱护学生就像爱护孩子一样。”忆及恩师,王学长感触颇深。严冬时节,宿舍窗户不牢固,寒风吹进来,两位同学着凉感冒,老师知道后,就自己打好了浆糊,拿来厚纸,上课前交给同学,嘱咐他们回去把窗户糊好。老师细心的呵护,让在异乡求学的学子在寒冬中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师恩难忘,校园生活的酸甜苦辣、多姿多彩同样难忘。晚修练听力,梦里说英文,可谓走火入魔;挑灯夜读后,白酒配花生米,谈天说地;马蹄湖畔,英语角里遇外国友人,练习口语;周末假日,相聚学活,舞步之间结友情……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新生入学之际,滕维藻校长首提校训,从此王学长便铭记在心,成为人生的航标灯。提及“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学长如是说:“心怀社会,心怀国家,塑造自己,为国家、社会做贡献;苟日新,日日新,每天都要有进步。即使过了30年,工作生活中还时常想起。”
采访接近尾声,感慨于莘莘学子相聚于百年南开,王学长说到:“一百年,南开未曾更改过自己的名字,正如一代又一代的南开学子,未曾改变对南开精神的执着追求一样。”他也同时深情地表达了对母校南开未来的愿景:“愿母校继续秉承公能校训,不断为国家、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愿全体南开人继续发扬南开精神,脚踏实地,为国家社会未来发展担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