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访南开英国校友会副会长、利兹大学商务孔子学院执行主任王旭


更新时间:2015/05/25 阅读次数:

编者按:5月16日上午,作为第二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校友访谈”如期举行,校友服务志愿者协会的同学们对数位来自全球各地的校友进行了人物专访。受访校友和年轻的南开学子畅叙南开情怀,分享人生感悟。

 

南开英国校友会副会长,利兹大学商务孔子学院执行主任,南开学校创始人张伯苓老校长的曾外孙女,集这三重身份于一身的,是一位80后年轻女性——王旭。5月16日上午,在空港皇冠假日酒店,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她本人。

紧张和期待中,我们见到了王旭。初次见面,她优雅的气质和强大的气场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访谈前的紧张气氛很快被她爽朗的笑声驱散干净。在接下来的访谈过程中,我们收获了更多的“意想不到”:“80后”、15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负责运营利兹大学孔子学院的几乎全部事项……所有这些,在她从容的叙述中都显得那样平淡,而在这些平淡中的不平凡经历,恰恰见证了她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ccc.jpg


“如果你能在英国生存,那我祝你好运。”

15岁,初中毕业的年龄,王旭选择了只身一人前往大洋彼岸。她说:“我只是不想做井底之蛙,想要走出眼前这片天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由于之前的学习主要与美国文化相关,一开始带着“美国梦”走出国门的王旭,曾希望在美国打拼一番。但后来,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她最终选择来到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英国。“我想要带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也想要更好地了解国外的文化,并将它们带回来,”王旭说,“国内外的文化需要更好的交流。”

选择了利兹大学,也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对王旭来说,独自留学17年,她尝遍了在国外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前在国内学习时,我对自己的语言还是挺自信的!”她笑道,“可是到英国一上课我就傻眼了。”语言环境的差异与不适应,给王旭的求学之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她回忆道:“当时有一门商科的课程,由于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我都急哭了。”下课后老师了解到原因,从此在每节课后,这位老师都会单独给她补上一节课。王旭说,“这与不同的文化和教育方式相关,你努力,你主动,我就给你反馈。这让我第一次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记得父亲在我选择留学英国的时候对我说:‘如果你能够在英国生存下去,那我祝你好运’。”王旭略有沉思,“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经历,真的很感谢父母狠下心来让自己吃的苦,这让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也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如今,王旭已经由一名留学生成长蜕变为利兹大学商务孔子学院的执行主任,她在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初父亲的那一句“如果你能够在英国生存下去,那我祝你好运”是给她的最大鼓励,也是最好祝福,成为推动她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把自己给抛出去。行!你一定行!”

作为一名海外留学经验丰富的校友,对于时下的“留学热”现象,王旭也针对三种类型的出国学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于那些在学习方面非常努力的学术型学生,那么我建议要‘enjoy’你的国外生活。学习固然重要,但不要将自己的国外生活仅限于学习,很多类似于志愿者活动的经历会带给你更大的收获。学习与生活,最好是4:6或3:7的比例,总之合理安排自己在国外的学习与生活,主动参与,会带给你更多的机遇。我们必须学会自己给自己创造机遇。”

“对于第二种学习较弱,但是社交活动活跃、能够充分利用国外学校资源的学生,那么我的建议就更加简单了,一定要扎实自己的学习,打牢自己的根基。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没有根基,那么其他的都是浮云。”

“当然,最后一种学生就是集中了前两种学生的优点,既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够锻炼和显示自己能力的学生,能够将自己融入进当地的文化,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出国留学生的应该有的一种状态。”

根据自己的经历,王旭向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事。“在校学习期间,我是有机会成为学联成员并竞选一些相关的学生干部职位的,但是由于自己一方面不得不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学习上,另一方面又需要打工挣钱来维持自己的学费,所以错失了很多好的机会,”王旭不无遗憾地说道。

她对学生的期望是希望他们能够更多地去主动寻找锻炼机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关注团队精神,历练自己,将自己融入到一种文化中。“过于谦逊和不能主动寻求机会是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害怕出错不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碰钉子是件好事,在尝试中出错并总结经验能够让自己更加强大,”她说,“别说自己不行,把自己给抛出去!行,你一定行!Impossible其实是I am possible!”


中国文化在世界:从认知到认可

如今作为利兹大学商务孔子学院执行主任的王旭,应当说她已经接近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向世界弘扬中国文化,并在这条路上继续努力着。“我的教学理念是希望能够以活动教人,”王旭说,“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更加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多彩的形式了解中国文化,让外国人通过了解爱上中国。”

她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包饺子”活动。“国外的学生很热衷于参与此类活动,他们渴望了解中国的文化。”通过对这种传统中国文化习俗的宣传,她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减少人们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通过文化的交流,带动其他更多层面的交流,通过了解,让更多人认可中国的文化。

“在国外,很多人对中国文化已经呈现出一种认可的态度。在一些商业圈和唐人街,华语的普及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人们的想法也在逐渐改变,”她笑着给我们讲述回国的经历,“回来的时候从荷兰坐飞机,空姐会用汉语与你对话,我还有点吃惊,这在原来都是不可想象的,可见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确是在逐渐强大起来。”这次回国,王旭也切身感受到了天津的变化。“我一年大概回来一到两次,每次回来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拿今天和十七年前相比,这变化简直不可想象,现在别说十七年了,就是十七个月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啊!”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挑战与机遇并存,有太多的机会等待我们去发现。王旭最希望的是学生们能够敢于打开自己,敢于沟通。她说:“学生需要与老师对话。学生大胆建议,我们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建议和信息,才敢于大胆执行。”突破文化的局限,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大潮,当代中国青年学生都应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化从认知走向认可。


vvvv.jpg


“体育,曾外祖父给我最大的影响”

南开学校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和“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的张伯苓先生是所有南开人永远尊崇和感恩的南开教育先驱,他为南开的毕生付出给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王旭是张伯苓校长的曾外孙女,谈到曾外祖父张伯苓对自己的影响,王旭说,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自己的父母将张伯苓老先生的精神继承下来并使自己受到了熏陶。“说到曾外祖父对我的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他的体育精神了,”她说到这里表现得非常自豪,“小时候我练习过排球,乒乓球等各种体育项目。现在虽然工作繁忙,我也会经常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的志愿者活动,格拉斯哥联邦运动会、伦敦奥运会,我都是志愿者,我还报名了2016年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志愿者。”说到自己的体育赛事志愿者经历,王旭显得格外健谈,张伯苓老先生倡导的体育精神的确带给她了很大的影响,“每一次志愿者服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触到的那些运动员、志愿者,他们给人精神上的正能量都是非常巨大的。”

王旭还给我们讲述了她在志愿者服务期间发生的一些趣事,“在伦敦奥运会做志愿者期间,每天工作完都要很晚才能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工作期间有时候甚至顾不上吃饭。即便是这样,当时给我发的餐券,我还是会每天留下一张,在上面写满当天的日记和感想,贴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虽然有人会不理解,但是现在想想,真的是自己经历中的很好的记录。”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对生命的敬意与尊重,是王旭对曾外祖父张伯苓所力倡的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作为年轻一代的南开学子,我们更应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和公益志愿事业,将南开的体育传统发扬光大。

访谈快要结束时,王旭笑着说她一直把自己当做漂在英国的“蚁族”,说自己也是“北漂”,只是比好多人“漂”得更远一点,更久一点。十七年的海外经历,她始终带着最初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着。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她付出了很多,也收获很多,她还在继续前行,在她身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梦想与奋斗的力量。

 

 

采访:王雨桐、赵志远、李精

  撰稿:赵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