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教育,情系南开


更新时间:2016/11/18 阅读次数:

张国贤照片.jpg

秋日清晨的空气冰凉而清冷,还带着夜雨的湿润。初见张国贤老校友就是在这样一个早晨。一顶简单的黑帽,一件黑呢大衣,和脸上总是挂着的慈祥的笑意。张爷爷给人的第一映象是一个和蔼的普通老人,但是当你和他交流后,就会感受到他的幽默与思路的灵敏,完全不像是一个年近90的人。                                  

今昔南开印象

采访之初,谈及此次来校的感受,张爷爷表示非常高兴。他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不禁感怀学校现在的蓬勃发展,比起往昔,学生也多了,规模也大了,学校的建设真是蓬勃发展啊。 虽然过去这麽多年,学校的变化很大,但是可以看出,南开母校,承载着张爷爷最美好的记忆,亦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南开记忆

1945年南开中学复校,张爷爷成为复校第一届学生。后来从南开中学毕业的张爷爷免试进入了南开大学的校园,因此张爷爷还曾多次聆听过张伯苓校长的周会讲话。1946年,张伯苓校长70诞辰,在著名戏剧家李邦佐校友的导演下,张爷爷和同学们一起排了四幕大戏《雷雨》,为张校长祝寿。此次演出非常的成功,技艺水平比专业演员毫无逊色。在天津引起了巨大反响,当时的报刊上广为发布。1996年,张伯苓校长110周年华诞,张爷爷又和当年的同班同学,原班人马,重演雷雨。同样的角色,同样的演员,一切仿佛都没有变化;除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上刊登剧照外,演出的录像还传播到新加坡,加拿大 ,可说国际知名。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古稀之年的老者,这变化又是那么的大。我想,永远不变的大概是对张校长的尊敬与怀念。

离校入职贡献文艺

从中文系毕业后张爷爷经国务院分配到文化部再进入全国作家协会,由此也认识了艾青,丁玲,张天翼,俞平伯,等等一些文艺界的知名人士。怀着一种对天津的特殊情怀,在天津文化建设最需要人的时候,张爷爷从北京调来天津。 着手整理评书艺术家老艺人陈士和的《评书聊斋》,一百多万字,呕心沥血,为天津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在天津市戏曲学校成立以后,张爷爷开始任教。戏曲,评剧,河北梆子,在教育中传承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当时天津文学艺术界培养文艺新兵扩大招生时,张爷爷负责整个天津地区的招生工作,每天的事务非常繁杂,最累的时候要负责管理35个招生单位,每天疲惫不堪。但是回忆起那些日子,张爷爷却青春无悔。谨记着‘允公允能’的校训,张爷爷投身于文化与教育事业,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采访临近尾声,张爷爷也向我们提出了殷切愿望,愿南开母校继续蓬勃发展,也愿我们新一代南开人秉承校训,使南开精神允公允能,薪火相传,服务社会与祖国。

 

采访人:李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