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2级校友毕业30周年返校纪念活动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南开大学82级校友、深圳市妇联主席马宏。初见马宏学姐,她优雅的气质和亲切的笑容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张不安的心情也随之一扫而空。随后的访谈中,马宏学姐分享了自己与母校南开之间的故事,话语之间流露出的是对百年南开不变的深情。
心系母校,赤子情深
谈及这次是否是时隔三十年后首次回访母校,马宏学姐笑着摇头。“还是一有时间就会回来看看,我跟母校依旧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她说,校园里依旧有大学时代的恩师与留校工作的昔日同窗,每每回校与他们相见,心中都会泛起感动;而这次返校更是意义重大,许多三十年未见的熟悉面孔与记忆中的重叠,重逢时自然是激动与喜悦。正在叙述之时,学姐的一位老友走近我们,两人惊喜地拥抱在一起,仿佛都还是当初在南开园中初识的模样,故友重遇的场面令我们动容。
马宏学姐毕业后依旧十分关注母校的发展,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母校的成长变化,三十年来南开园日益壮大,老校园中已有商学院、新图书馆等一批新建筑建成,津南新校区也已投入使用,这一切都令她倍感骄傲与自豪。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虽已离开多年,但南开的校训依旧深深镌刻在马宏学姐心上。她与南开大学有着家族的渊源,外祖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也是一名南开学子,因此她幼时便对南开充满向往。十七岁参加高考,南开大学是她的不二选择,在懵懂的年纪与南开的“公能”之魂相碰撞,南开精神已经成为她心灵上的烙印。在南开求学的过程中,师长的言传身教也令她受益良多。“最难忘还是我的导师陈炳富先生,他曾讲述过在西南联大求学时的艰苦经历,那种南开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令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校训中的所谓‘公’之精神。”忆及往事,马宏学姐如是说。
关注母校,凝聚校友
马宏学姐表示,校友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母校在社会上的声誉有着重大影响,同时母校也为校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二者可谓相辅相成。“校友工作加强了我们与母校的联系。30年是一个很好的节点,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家庭都稳定,重返母校会有另一番感受。”
与此同时,马宏学姐也对校友工作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和建议。她提出应加强平日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络,将更多的南开校友凝聚在一起,避免这一工作仅仅局限于在校庆等重大活动期间开展。南开校友日益年轻化,也可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起全球网络,举办经常性的活动,让来自不同专业、从事不同职业的南开人融入组织中,感受母校的关怀和校友的温暖。对于对母校建设有一定贡献的校友,还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寄语学子,关怀社会
马宏学姐对年轻的南开人有着师长般的亲切关怀。一方面,她提议同学们应把握大学时光,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让青春无悔。她回忆道,三十年前的南开园内书香四溢,学习氛围十分浓厚,老图书馆内常是人满为患,为此,她希望新时代的南开人亦能沉淀自己,亦能在南开丰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中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她认为同学们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学会与身边人交往合作。“进入大学应该敞开心扉,多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辈子的朋友往往是在大学校园中交到的。”马宏学姐如是说。
访谈过程中,提及马宏学姐曾提出过的“留守儿童不该被标签化”问题,她表示,留守儿童数量已是日益庞大,目前有6000万左右的孩童缺乏家庭关爱,这已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她提出,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主力军,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应深入了解社会,多参与到公益活动与志愿服务之中,关怀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十年过去,马宏学姐和她的同学们参与见证了社会巨变,她曾作为深圳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亲手批准壹基金成立登记,被称为慈善领域的破冰之举;亦曾顶着压力发起创办深圳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公益慈善领域唯一的全国性交流平台——中国慈展会,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赞许。她声称,做这一切工作均是以南开校训为指导,引领着她去做一个真正能推动社会走向“日新月异”的南开人。对此她提出,希望各校友都能永远秉持公能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也希望年轻的新南开人能够把南开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希望九十七载的南开永葆青春和活力。
采访人:黄雁翎 黄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