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对学校生活的回忆,三位学长不约而同地想起1983年第一年入学时,大家义务劳动挖卫津河的往事。他们说,刚入学的头两星期,他们喝的还是苦咸水,引滦入津后,才喝到清水。那时的卫津河河道淤塞,淤泥杂积,连护坡也没有。每逢夏季,臭气熏天。因此,第一学期的五月份,学校组织学生们停课两整天去义务劳动挖卫津河。杨百千学长表示,这件事让同学们懂得: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责任。
杨百千学长感慨道:“八十年代改革的激情带给我们无以言表的兴奋。与我们学生紧密相关的改革包括,首次允许学生入学后重新选专业和转系。当时我们班有两位同学从本专业转到软件专业,一位同学转系到了国际经济系。还有一件我们感受颇深的突破是允许在校生勤工俭学,并提供一定支持。我们班曹象辰作为首批勤工俭学生,被天津日报报道过,还留下了‘我是一片云’的笑谈。”
百千学长倍感自豪地向我们分享道:“我们在学期间很幸运地与许多名师近距离接触,耹听他们的教诲,感触他们的为人。包括当时刚回国的陈省身先生、东方艺术系创办人范曾先生、学术中坚母国光教授、史树中教授等享誉中外的大师和学者。”
许保山学长回忆起当年痛并快乐的考研时光:“当时学校有熄灯制度,时间一到就拉闸关灯。我们为了多些时间读书,就把灯引到屋里面‘偷’着学。一连几个月,我们每天从早上七点开始读书一直到晚上一点多钟才结束,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但好景不长,学校为了制止这种行为,把宿舍里的交流电全都改成直流电。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偷学”时光,但在学长们的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卢文荣学长分享了当年班级自发办班刊的快乐经历。“班刊里的大部分文章是我写的,那时候没有打印机,我们班一个擅长绘画的同学,就刻蜡纸,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凝聚力很强,积极性很高。”杨百千学长说,当时办班级刋物的出发点就是,让同学们在自己的刊物上抒发每个人在校生活期间的感受,记录学习生活,集体活动,分享知识,回忆家乡等。“这是我们的一种真情体现,也是我们同学各方面自信的体现。”虽然班刊只办了四五期就被辅导员制止了,但那段快乐的时光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