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初心不改 ——访南开大学87届中文系校友李学军


更新时间:2017/12/18 阅读次数:

李学军.png

◇作者:秦琦

10月15日,南开大学建校98周年暨1987届校友毕业30周年返校活动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南开大学87届中文系校友、上海市宝山区广播电视台常务副台长李学军学长。

初见李学长,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他和蔼的笑容和沉稳儒雅的声音。虽阔别母校整整30年,但他对南开校园的生活往事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最爱吃八里台三食堂的烧茄子还有炒三丁,喜欢在闲暇时间读读理论文章和书籍,也更喜欢搬着小凳子,在周末的马蹄湖畔看看露天电影……这些看起来最平常不过的琐事,却成了他对母校最长情的眷恋。

谈到在南开的学习生涯,李学长说,在这短暂的四年大学生活中,他一直恪守学生本分,一心向学,心无旁骛。初入南开前两年的课程较为繁重,每天的课程安排得很满,一周有几个晚上也要上课。但即便如此,他也会在忙碌一天后坚持在晚间自习,认真归纳每天所学,并对此做出自己一些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会为接下来的功课做一些准备。他认为,节奏安排在大学学习生活中至关重要。课余时间,他最常去的地方是图书馆,他很享受那里书香四溢的氛围,阅读丰富了自己的头脑,开拓了自己的眼界,这让他受益终身。李学长身上的刻苦求学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格,令我敬佩不已!

李学长的彬彬君子之气,少不了文学艺术的熏陶,更得益于师长们的传道授业。他清楚地记得邢公畹、朱维之、郝志达、崔保衡、张学植、焦尚志、刘大枫、李丽中、李剑国等老师的授课细节和风采。在众多课程之中,隋唐文学是他最爱的课程之一。再加上当时的老师罗先生绘声绘色的讲评,更启发李学长对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知。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著名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的课。李学长特别喜欢叶先生声情并茂的现场朗诵以及新颖趣味的观点。而这一切,都是他在南开的学习生活中十分珍贵的一笔财富,这笔财富,更是深刻影响了他未来的人生道路。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感到迷茫,李学长也不例外。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个人与集体的融合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造成刚毕业青年人迷失自我的要因。但李学长却通过短期的自我调整,找到了适合自己、升华自己的职业。如今回首那段岁月往事,他感慨地说:“我改变不了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我只能改变自己。”当然他还说,这个改变绝非被动适应,而是求同存异,不断地完善自己。他说,当一个人看世界和身边人、事、物的态度变了,一切都会完全不一样。王阳明所谓“心外无理”,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虽已毕业30年,但李学长只做过一个行当——广播电视。他一路打拼,从自己的家乡宁夏干到上海。问起他的业绩时,他很谦虚地说,自己谈不上做过多大的业绩,但可以给我们分享几件令他自己感到小有成就的事:一是他近十年来兼职中广联合上海经济区委员会秘书长,为华东地区市县广电媒体做些服务工作,收获了不少乐趣和启迪,也可以说是对南开公能校训的践行。二是大家对他本人业务工作的肯定。三是入选全国广播影视百优理论人才,这对他也是很大的激励!

讲完自己在南开园点点滴滴的宝贵记忆,李学长还对南开文学院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广电人才的培养应复合化。简而言之,就是注重综合发展。就拿一篇新闻来讲,如能集采、写、编、播、摄为一身,那就再好不过了。当然这比较难做到,能有几技之长也很好。李学长说,广播电视更要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这样才能实现其长远发展。与此同时,他还希望我们作为南开的又一批新鲜血液,应为能够来到南开而倍感荣幸,更应该珍惜这宝贵而短暂的大好时光,不要懈怠,要奋力拼搏!

采访的最后,李学长还阐明了自己对南开公能校训的理解:“有责任,有担当,也要注重能力和素质。”他还说自己非常看重知行合一,也觉得这和南开精神对其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匆匆三十年岁月,磨不掉的还是李学军学长那执着如初的心。愿每个南开人从一路泥泞走来,终能遇到沁人心脾的花园,风雨过后,终会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