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诱惑,于圣地南开实现人生价值 ——访南开大学87届政治学系校友刘运峰


更新时间:2017/12/18 阅读次数:

刘运峰.png
◇作者:吴本源

刘运峰学长是1987届政治学系的优秀毕业生,现任南开大学传播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南开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是我们众多南开学子心目中的榜样。值此母校南开大学98周年校庆,也是1987届校友毕业三十周年返校之际,我有幸对刘学长进行了电话采访,几句寒暄之后,他向我娓娓道来了他的人生历程、独到见解以及与南开的不解情缘……

卅年流逝,经历了,几多沧桑

“在南开大学所受的教育影响了我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南开园在我心中是一块圣地,是我成长的摇篮。”刘运峰坦言,“三十年过去,虽然对一些课程和具体的知识已经模糊了,但是在南开大学所受到的教育,所汲取的力量,所形成的品格却伴随着我的一生。”今年五十四岁的刘运峰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这样讲道:“一个人身上首先带有父母的影子,其次就是老师和学校的影子。一个人在学校接触什么样的老师,受什么样的教育,对他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起决定性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南开大学的影响之深,才让刘运峰在离开南开园十九年之后,毅然选择重回南开。“在外面摸爬滚打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最后我还是选择回到南开工作,走了许多地方,换了好几个工作岗位,还是觉得南开大学最好,一方面南开给我像家一样的感觉,另一方面我觉得在南开园里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首先是我喜欢南开这个环境,也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教书育人也好,搞科研也好,做编辑出版也好,做一些社会服务性的工作也好,我都能在这里实现自己最大的理想和愿望,也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也正是因为对南开的这份深沉的爱,才让刘运峰能够十多年如一日地在南开园这块圣地默默付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忆韶华,马蹄湖畔,书声琅琅

在问及刘运峰当年的大学生活时,他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我在南开读书的时候诱惑比较少,或者说生活比较单调,基本上就是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宿舍,教室,图书馆。宿舍就是睡觉的地方,教室就是上课的地方,图书馆就是读书、上自习的地方。当时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感到有很多好书要读,时间总是不够用。同学们因为没有太多的诱惑,都很上进,相互较着劲地读书、思考问题。老师们也没有那么多的压力和诱惑,比如没有论文的压力,课题的压力,经费的压力,等等。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教学上,用在培养学生上。学生的作业都是亲笔批改。因为当时没有电话,学生去老师家里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往往事先连招呼都不打,直接去老师家敲门,去老师家里请教问题或是聊天,无拘无束。老师们也非常热情,一点也不厌烦,不在乎学生影响了自己的休息或者科研。所有老师都喜欢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问题,学生们也把学习看得特别重,把学习看作第一要务,自己组织读书会、社团、编印刊物。就比如我们上‘政治学概论’这门课时,我们几个同学就把主要报刊上的政治学论文题目抄录下来,分成类别,订成了厚厚一本好几万字的《政治学原理论文索引》。老师们非常高兴,鼓励我们再接再厉。虽说现在看来这样的做法显得有些幼稚,但是对我们来说那段时间确实很充实。这也是一个起点,是对自己学习方法的一种训练,毕竟我们做了很多工作,花费了很多心血。”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刘运峰在南开大学的求学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许多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技巧,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他向上攀登的助推器,让他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南开人。

求索路,任风吹雨打,志弥刚

三十年过去了,现在的环境和氛围与以前相比早已是天壤之别,社会上充满形形色色的诱惑。对此,刘运峰有着深刻的体会,也保持着很强的定力。在电话中,谈到很多同学都把精力放在求职上,他既表示理解也深感忧虑:“作为过来人,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读书,上大学的机会极其难得,南开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好的大学,优秀的大学,能够有机会进入南开大学读书的学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一定要珍惜。对于职业来说,你这一生可以有很多种选择,甚至有很多次选择,但是上大学特别是上南开大学的机会却只有一次。另外大家一定要记住,要学会抵御诱惑,摆脱诱惑,因为现在的诱惑太多了,如果一个人总是被诱惑所吸引,所绑架的话,就会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到头来很可能是一事无成。我觉得学生时代就要做学生时代应该做的事,把基础打好,把该读的书读了,把研究问题、观察事物的方法学到手,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高的起点,水准都不会太低,千万不要在这四年当中被各种各样的东西所诱惑。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在什么年龄就干什么事,在二十岁上下的年龄段没有别的,就是读书,不要考虑什么就业,也不要考虑将来的谋职,只要在上学的时候把读书这个问题解决好,将来你一定不会差。假如你读了很多书,有很宽的知识面,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和人沟通合作,怎么会找不到好的工作呢?反过来说,如果你浑浑噩噩混过了四年,就算你获得了一张文凭,甚至是一张镀金的文凭,但是你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该培养的能力没有培养好,还是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将来是要吃大亏的。所以说一定要专心致志,要努力进取,要自励自强。同学们最初的起点都是一样的,但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一定会拉开距离,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第一有可能是当时的底子和基础有差异,第二就是有的人非常专注,肯吃苦,有恒心,但是有的人就可能会受不良风气和诱惑的影响,迷失了自我,最终就和别人拉开了距离。学弟学妹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醒,懂得拒绝诱惑,这是成功之本。”刘运峰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大学的时光,不要等到三十年之后才追悔莫及。”

师之教,未敢忘,公能训,记心上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利特,每个南开人对于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都有不同的看法,刘运峰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有着这样一番解读:“从德和才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允公’是对一个人的品德的要求,就是一个人要有大公之心,不管是学习知识也好,还是做各方面的事情也好,主要的目的都是服务社会,因为社会培养了你,那么你就应该以回馈社会作为你的目标。所以说一个人首先还是要有‘大我’这种精神,就是说要以担负起社会责任为自己的使命,这就是我对‘允公’的理解。所谓‘允能’,就是一个人一定要有服务社会的本领和才能,如果光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或者说只有高尚的品德,而没有必备的能力和才学,恐怕也是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的。所以说德与才是并行的,它对我们的要求是德才兼备的。我觉得作为一个南开学子最重要的就是德才兼备的品格,这也是南开对学生的要求。我们既要有服务社会的志向,又要有服务社会的能力。我对‘日新月异’的理解就是没有止境,永远进取,永不懈怠。三十多年过来,我体会到,什么最难?坚持最难。心血来潮做一两件事都不困难,谁都能做到。但是你能够长年累月不断地做事,能够保持一种做事的精神和状态,这是相当难的。如果你要为社会多做贡献,多做实事,就要保持这种状态,每天都在进步,就是所谓的日新月异。就像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样。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南开非常推崇,曾在诗中说‘什么学校最出色,当推南开为巨擘。’他有一个著名的演讲是《每天四问》,即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我觉得‘每天四问’和‘日新月异’是一样的,都是共通的理念。南开人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南开人有进取的意识,不服输的意识,永远努力上进的意识。这些就是我对南开大学校训的理解。”

待归来高唱大江东,共飞殇

刘运峰非常看好南开大学每年举办的校友毕业三十周年返校的活动,“学校每年举办的这种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校友的关心,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联络校友,让校友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我觉得这个活动很隆重,也非常难得,借此也可以看看老师们,看看同学们,也可以借此向校友们同学们介绍我们南开近年来各方面的成就。我就在学校工作,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参加这种活动,两年后的百年校庆我也一定积极参与。南开大学在这三十年间发生了许多变化,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南开大学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与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南开在各方面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的。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的空间还比较小,设施也很破旧,全校只有17个系,总共还不到一万学生,现在无论是从软件、硬件、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对外交流与合作、科研学术水平等方面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尽管南开和三十年前相比,各方面都有相当大的飞跃,但是南开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希望南开保持愈挫愈奋,越难越开的劲头,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尽快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这是我们南开人共同的心愿,相信在百年校庆时,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优秀,更加强大的南开。”

刘运峰学长诚挚的话语,化解了我初入大学的迷茫。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行前的道路,也让我感受到身为南开人的骄傲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