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韵怡、刘元喆
10月15日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天,青莲紫的宣传海报打破了秋日的沉闷,成为视野中最靓丽的一抹色彩。南开大学1987届的学长学姐们陆续到达毕业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现场,深情地望着“南开少年,欢迎回家”的标语,兴奋得像一群孩子。
在校友们聚餐的学校三食堂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余晓菊学姐。就餐的校友们纷至沓来,大家寒暄、欢笑。而晓菊学姐的眼神是那样的坚定而柔和,她静水流深的独特气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十年前,余晓菊怀着对哲学的热爱,报考了南开大学哲学系,成为班上“唯一一个主动报考哲学系的学生”,并遇到了哲学道路上的启蒙老师——陈晏清教授。说起自己的恩师,余晓菊心怀感激:“他非常欣赏我在哲学方面的浓厚兴趣,后来把我推荐保送到哲学的马哲专业读研究生,我也就选择他作为我的研究生导师。”直到今天,恩师们的教诲还常常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每一年的同学聚会,我们都会有一个节目,保留节目”,提到这里,余晓菊难言内心的兴奋,“就是有一个同学模仿原来给我们上课的那些老师们,模仿他们讲课时的那种姿态啊,语言啊,各种非常好笑的场景,有趣极了!”一字一句,道出乐那份浓浓的师生情。
回忆起自己在南开本硕博十年的求学生涯,最让余晓菊印象深刻的,还是自己刚踏入南开校园时的青涩模样。那时的她,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踏入校园,对学校的一景一物无不心怀敬仰;如今,南开则是她永远的故乡,面对母校的迅速发展,她感慨地流下眼泪,“每次回到母校都感觉不一样,但激动的心情是从未改变的。”
经过十年的哲学专业的学习,余晓菊依旧选择哲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她坚毅执着的学术研究精神让人心生敬意。她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哲学专业在社会上虽然不景气,人们也觉得它的实用性不强,但这是一门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与南开大学“允公”的精神也是相符合的。正所谓“想学会做事,要先学会做人”,哲学作为一门传授人生哲理的学科,是万万不能受冷落的。谈到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余晓菊阐述道,基础学科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她强调:“基础性的学科非常重要,不管将来新的学科,包括应用学科再多、发展得再好,但是理论的东西,基础的学科的东西,永远要发展,否则的话,学科的发展就没有后劲。”这一席话,语重心长,道出学姐对南开坚持发展基础学科的肯定,也鼓舞了无数以严谨踏实的态度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南开人。
对于刚踏入南开校园的大一新生,余晓菊也给出了建议。她首先强调了对专业投入感情的重要性,“一定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哪怕你被录取的专业并不是你喜欢的,但是没有关系,你先不要莽断地下结论,你要先慢慢地深入了解,因为只有你了解了之后,你才有发言权。”另外,她认为目前中国高校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仍不够重视,她建议各高校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新生也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学以致用,培养动手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情真意切,让人深受启发。
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从余晓菊身上,我们看到了南开人严谨、实干的淳朴底色。近百年来,也正是一代又一代南开人自觉传承公能精神,默默奉献社会,才铸就了南开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南开在迈向百年的征途中,不惧风雨,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