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董淑慧老师:半亩方塘长流水 呕心沥血育新苗


更新时间:2018/09/19 阅读次数:

微信图片_20180919165137.jpg

董淑慧,女,1971年出生,2008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南开大学工作。现为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负责人。多年来为中外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多门课程。2002-2005年在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担任汉语教师,2010-2012年在葡萄牙米尼奥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组织“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多项活动。多年来出版学术著作4部:《保加利亚汉语教学五十年》、《汉语框式结构个案研究及教学探索》、《认知视野下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以趋向动词语法化为例》、《汉语主观性主观量框式结构研究》,参编《世界汉语教育史》、《现代汉语理论教程》学术专著多部。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语言学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论文13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名称“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框式结构研究及其教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名称“汉语趋向动词的认知研究”)、南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项、南开大学课程改革项目2项。2016年6月获得南开大学“校级优秀党员”和“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人物访谈

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汉语教学,对外汉语专业也开始更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作为汉教人,从推广汉语、传播国家文化的角度来讲,肩上的担子其实是很重的。我们必须有更为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在汉教园地里立足。”这不仅是董老师对学生们的教导,她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外汉语人对祖国的承诺。2002年-2005年,董老师在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东方语言与文化中心“汉语言文学”专业任教。2010年-2012年在葡萄牙米尼奥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负责组织当地汉语教学工作和文化推广活动。国外工作期间,她多次举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和中外学生联欢会等活动。在保加利亚工作期间,协助索非亚大学建立起了巴尔干半岛第一家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在葡萄牙工作期间举办首次葡萄牙本土教师汉语教材培训班。当地使馆这样评价董老师:“她服务意识极强,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海外的发展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在任教学校树立了中国援外教师的良好形象。”


如果说,秉持家国情怀在世界播撒知识的种子是董老师认真履行的承诺的话,那么用认真踏实的态度教好每一个在华留学生更是她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董老师的主攻方向是语法,但此语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汉语。很多中国人觉得日常生活中很正常的句子,到了外国留学生那里,都可能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实践才能出真知,而非想当然。”董老师很愿意在课后接受留学生的“盘问”,哪怕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语法点,她都认真对待。通过反复地接受询问和仔细揣摩,她的教学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董老师十分注重研究中外学生的不同教学模式。不同于教中国学生时的“传授式”教学,董老师在教外国留学生时,注重结合教学对象和语言学习的特征,采用新型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一位董老师教过的留学生说:“董老师的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每个学生在上课时都能开口说话,课堂活动也丰富多样,但董老师对我们也相当严格,我是真的觉得能够学到些东西的。”


除了兢兢业业教学,董老师更是积极搭建中外友谊的桥梁。由于本专业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分属两个校区,交流比较困难,中外学生都深感遗憾。董老师了解了两方渴望交流的意愿后,利用课余休息时间,一个一个地为大家牵桥搭线。当很多收获了深厚友谊的中国学生向董老师致谢的时候,董老师说道:“和外国人交朋友,深入他们的生活,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新的方式。而你们作为本专业的学生,在给予他们帮助的同时,更能深刻认识到汉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我是很欣慰的。”董老师脚踏中西的胸怀和中西交织的国际视野,让我们深受敬佩。


潜心学术任劳任怨

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董老师对待学术的那份严谨与赤诚,时刻激励着学生。至今,董老师已出版专著4部,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语言学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CSSCI论文13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南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项、南开大学课程改革项目2项。


董老师投身学术的忘我精神,都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光阴里。白天她要担任十分繁重的教学工作和学校行政工作,只能利用晚上的宝贵时间来做研究。董老师的一名研究生学生说,董老师晚上11点半还在给我回复微信,还顺便跟我讨论了一下某地的方言问题,向我采集语感。除了晚上,寒暑假更是董老师学习、充电的时期。董老师说,假期可是写文章做研究的最佳时期。除了学术研究之外,董老师更是积极探索多门语言,通过语言对比来寻找新的教学点。知识的硕果,不是一朝一夕的冲动,而是日积月累的坚持。董老师用自身的行动,给学生们践行了榜样的力量。


董老师不仅潜心学术,更是任劳任怨地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她自2016年起,开始担任汉语言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负责人,负责专业与教学相关的管理工作:安排本科生课程,帮助教师完善课程,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开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开拓实习实践渠道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面对学生,董老师毫不吝啬地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倾囊相授,近十年来,她承担的全校公选课、学院中国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留学生本科生课程、长短期进修生课程,共计60余门次。每学期,周课时为13-14课程,所有课程评教结果均在90以上,甚至多门课程评教为100分。董老师的课程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三年的师生一世的朋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董老师不仅对自身严格要求,对学生也绝不松懈。即使董老师课程繁忙,她也会抽出自己的时间,给自己的学生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或让学生自我展示,或和学生共同探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在论文的事情上,她更是严格要求,绝不放松。在平时的教学中,董老师就积极引导学生寻找思路,在没有硬性条件的要求下,她经常指导自己的学生做一些感兴趣的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论文,她都是亲自打印出来一字一句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她指导的学生,在刊物发表的作品永远是最多的。学生看她太累心疼她,她说:“没事,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身为你们的导师,我必须对你们负责。”


董老师于学生来讲,是严师,更是“董妈妈”。董老师在给学生的寄语中写道:“相识是缘,从你入学那一刻起,我们便是‘三年的师生,一世的朋友’。愿我能成为你成长和进步的阶梯;愿你能站在我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董老师之所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董妈妈”,是因为她是真的把学生当成了朋友甚至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董老师的一位学生曾经在朋友圈寻找“票友”去看话剧,董老师二话不说便欣然邀约;还有一位学生在出国一年回来的时候,一见面董老师就给她了一个大大的拥抱。那一刻,她差点掉下眼泪来。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润物细无声般,给了学生们无言的感动。在生活中,董老师也给予了学生们无时无刻的关怀与帮助。她经常和学生们一对一“谈话”,聊人生、聊未来、聊爱情……董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婚恋大事”甚为关心,有个学生甚至打趣道:“董妈在手,对象我有。”对学生而言,董老师是一位真正值得信赖、可以说心里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