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药学院孙涛副教授:你们的成长成才,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更新时间:2018/09/14 阅读次数:

微信图片_20180914091405.jpg

孙涛,男,1982年生,2000年至2010年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2年,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2012年加入南开大学,现为南开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共建的药物分析检测平台主任。天津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共青团天津滨海新区委员会常委,天津市青联委员。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Hepatology》、《Cancer Research》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26篇,最高影响因子16.8,累计影响因子167.2,累计被引用超过400次。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博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发明专利二十余项,临床批文两项。曾获2012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华医学会“病理研究杰出青年奖”、天津市青年五四奖章、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天津好人敬业奉献奖、天津市科技系统先进个人、教育部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曾向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研究成果。


寓教于乐之道

“电解质紊乱引起的腹泻,可以喝宝矿力水特。”“一听说要专家会诊,就知道准给病人用糖皮质激素。”“想减肥就吃二甲双胍,医生都吃这个,还长寿。”“大家知道‘天青色等烟雨’是什么意思吗?”

孙涛的课堂,被药学院学生称为“相声课堂”。在“相声课堂”上能听到的,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有科学前沿、科研思维和方法、医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甚至歌词背后的科学秘密,学生们总能在笑声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2017级药学专业本科生程妮说:“第一次听孙老师的课就被他的才华所折服,虽然只是两节概论课,孙老师却能把古今中外的药理发展历史娓娓道来。”2014级药学专业本科生虞子青说:“我记得一节病理课上,孙老师讲了他做的‘老药新用’研究,那时的他在讲台上散发光芒,发光的不仅是他的科研思维,更是他对科研与教学的那份情怀。”他开设的选修课“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成为药学院最火爆的专业选修课,“你抢到孙老师的课了吗?”甚至成为选课时的一大话题。

孙涛崇尚简单轻松的课堂教学方式,“我讲课从来不会刻意备课,教学过程就是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你讲的知识都是你自己的人生体验,已经内化为你的一部分。”他认为一个知识有很多朴实易懂的方法,没必要弄一堆专业术语。老师要考核学生,学生出于逆反心理不好好学,这就背离了最初的目的。“我不会强求学生坐好了听、认真听,再晦涩的学科,你用生动的语言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然会有人喜欢听。相反,刻板的教学会扼杀好奇心,把简单轻松的课堂搞复杂了。真正的教学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你们听着有意思,能再给我反馈就最好了。除了学术知识外,学生最大的收获是能明白点什么道理,这才是终生受益的。”孙涛说。

培训人才之道

如果说孙涛的课堂给本科生种下了科研的种子,那么对研究生而言,在他的影响和培养下,这一颗颗种子便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孙涛从小就对科学十分痴迷。看着爷爷摆弄花草,他也对植物生长着了迷,还学着自己配制肥料。刚上初中的他为了弄懂肥料书中的符号,开始自学化学,到初三的时候,就自学完了高中的所有化学知识。生活并不富裕的他还到处收集别人用过的试验器材,慢慢地把家变成了实验室,除了床和书架,到处是瓶瓶罐罐。据他回忆,他中学时经常做化学实验,特别是一些发光发热的化学实验,甚至一些有毒的实验他也小心翼翼地尝试做,正是这种不断摸索的实践经历,为他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他发自内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得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一点,也让他的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每次看到一个新的科学现象、新的科研方法,或是想到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他都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与学生分享。有一次他在看学生拍摄的细胞图片时,发现有的细胞形态变化很大,他一拍大腿:“你这个发现厉害了!”接着给学生讲解为什么出现这种形态变化,以及如何入手进行研究。“孙老师兴奋起来,真是滔滔不绝,别人一个字都插不进去。他对实验细节的解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他的学生乔锴亮说。不论是在实验室、在家、还是开车的时候,他时不时就会出现新的科研想法,如果学生不在身边,他便立刻通过微信发给学生。

孙涛在带研究生时更加注重人文素质。他不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同时精通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组会时他也经常引经据典讲解科学、哲学和人生的关系,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升华所研究的科学问题,使得学生们从内心建立起对科学的崇敬并深刻感受到自己对所做研究工作应尽的责任。他将多年所见所闻所学,都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他喜爱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也帮助他更好的思考、理解和表达科学。复杂的科学问题,总能在他口中变成耳熟能详的例子,例如近期研发出抗肿瘤的人工环状DNA,被他形象地比喻为哪吒的乾坤圈。

他做人光明磊落,对学生知无不言。他还是个急脾气,遇到事情就要立刻解决,从不拖泥带水。有一次,他听说实验室细胞状态有问题,立刻冲进细胞间挨个查看每一皿细胞,提出解决方案,并当场重新订购了几株发现问题的细胞。他的学生孟晶曾经感叹:“我们的课题进展,只要跟孙老师说,不论多晚,他总会立刻回复,我们都奇怪他是不是从来不休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学生也养成了遇到问题积极及时解决的习惯,并在他的熏陶和培养下,迅速成长了起来。

孟晶于2011年9月进入南开大学药学院,是孙涛指导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她已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ancer Research》、《Oncogen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累计影响因子64。博士毕业后,孟晶选择继续留在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不久还前入选国家级“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初入实验室的孟晶,对科研还非常生疏,但孙涛十分耐心细致,时常手把手地教导她,纠正她的操作错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做Western Blot、养细胞时的操作有些不规范,孙老师发现了我实验操作的问题,并没有责怪我,反而事无巨细地教我,细到怎么跑胶的、跑胶应该注意什么等各种具体的步骤,具体到怎么养细胞、怎么做实验、怎么转染等等。实验操作规范了,渐渐地我也找到了做实验的感觉。”孟晶说,“孙老师十分热衷于科研前沿热点,他也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去关注热点,多读文献,学习文献的优秀之处来提高自己。他经常会有很多新颖的点子,这敦促我们更多地去学习或开创新的实验方法,头脑风暴去思考此前不敢想的新idea。”

秦源于2013年进入课题组读研,先后参与了2项新药临床批件的研发工作,目前已发表SCI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42.9,并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秦源也说:“我们整个课题组非常有学术氛围,在老师和周围同学的带动下,我开始从抵触科研,到接触真正的科研,再到最后喜欢上科研。在整个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课题组的孙涛老师,纠正我每一个错误的操作,分析我得到的每一组阴性结果,从做事到做人,从科学到哲学。”

对于孙涛的学生来说,文献学习似乎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孟晶回忆:“记得年初办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正当忙着准备婚礼的时候,手机亮了,一条微信那么的熟悉,孙老师推送了两篇文献,当时我毫不犹豫停下手里的活,捧着手机津津有味地开始看文献,不多时等我再次抬头,我的未婚夫和家里人都瞠目结舌地看着我。”随时随地的学习已经成为孙涛学生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用孙涛的话说,“做实验累了,就看两篇文献休息休息。”

爱生如己出之道

生活中,他又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朋友。学生们身体不舒服,都询问医学出身的他,他会耐心细致地分析,并且给出治疗建议,有时还会帮忙联系他在医院的同学。为了方便学生们锻炼身体,他自掏腰包为学生们买健身器械。夏天,他经常买了西瓜,亲自给学生们切好,“来来来,吃西瓜啦!”学生们听到孙老师的“召唤”,陆陆续续来吃西瓜,看着学生们吃得津津有味,他也喜笑颜开:“看你们这么开心,我也开心。”实验室就是这样有了家的味道。

  孙涛对学生前途的关注和思考,甚至超过学生本人。他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性格,为他们设计最合适的培养方式和发展方向。用他自己的话说,“你们的成长成才,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如今这位上课像说相声的老师已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的药学新人,他们在祖国各地发光发热,为梦想拼搏,而孙涛也一如既往地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愿望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