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学子张昊苏:“能进能出”的低调“国学达人”


更新时间:2015/12/03 阅读次数:

149984_338828.jpg

南开新闻网记者 聂际慈

  “如果你是司马光,你将如何劝说王安石不再变法?”在面对这样开放又略显刁钻的试题,南开学子张昊苏从干部任免上加以阐述“你(王安石)用人不当,在干部选拔标准上存在问题,忽视品德因素,让大量品德不佳的官员参与变法,最终不仅‘官不聊生’,也让民众没有获益。”凭借优异表现,张昊苏成功在首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国学达人”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学生组唯一的一等奖得主。

  这场“国学达人”挑战赛,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山东省政府共同在曲阜主办。张昊苏作为唯一的大学生代表,代表天津市“出战”并夺冠。

  “国学达人”、天津市十佳大学生、国际象棋国家大师、“南开十杰”、“双导师”读研……种种荣誉汇集在这位1994年出生,15岁上大学,19岁开始读研的山东小伙子身上。对张昊苏夺冠,他的导师陈洪教授一点都不意外“他去了就一定是第一”。

  低调学霸21岁已有4部著作

  刚刚21岁的张昊苏,2014年已有两部专著《屈原:乡土元音奏典范》《苏轼:率性本真总不移》出版。今年5月,他与另一位导师杨洪升副教授共同整理的《吴兔床日记》也已付梓。此外,他还有一部解读《汉书》的著作,已与出版社签订合同,即将出版。

  如此“学霸”,张昊苏当之无愧地获得了2014年南开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力压众多博士,成为该奖学金近三年来唯一的硕士生得主。

  面对荣誉,张昊苏显得十分低调,甚至连他的导师都觉得他“过于低调”。

  “他的好处就是谦虚,不像有些学生锋芒毕露,骨子里有傲气跟人相处不够厚道,我希望他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张扬一点”陈洪介绍说,去年张昊苏写了五篇论文,都达到了发表水平,有的还能在较好的期刊上发表。今年中日韩及台湾地区六所著名高校开了一个研讨会,张昊苏提供的论文获得了最高奖,陈洪准备将其推荐到文献学权威期刊《文献》。但张昊苏都认为不够好,还需要打磨,于是以需要“再沉淀”的理由,婉拒了陈洪的推荐。

  为人低调,治学上张昊苏在学术上却“当仁不让”,多大的名头都敢于在学术上求真。台湾著名学者黄一农,写了一部书《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张昊苏读了以后认为他在方法论上可以再商榷,准备形成一组文章进行学术讨论。

  张昊苏认为,如果只是对学术话题“炒冷饭”没有什么意义。他尊重作者的学识,但并不迷信权威。经讨论后的“再认识”,才更有价值。

  跨学科打通文史哲“经络”

  目前,张昊苏正在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硕士学位,并即将参加考试,转为博士研究生。

  谈及学习方法,本科时双修文学与历史双学位的张昊苏认为,搞研究不能画地为牢,要打通“文史哲”的经络,追求古人之大体。他表示,做学问要把“通人之学”和“专家之学”相融合,既要在纵向“专精”,学出深度,还要在横向“博通”,学出广度。“如果只对一个地方深挖,不全盘把握,就好像盲人摸象,专深也做不好”。

  陈洪看来,张昊苏“有着对历史文化不带功利的热爱”,做研究既可以坐得冷板凳,也“能进能出”。在读书时,张昊苏会选择原著,而非当代人编的概论和通史,这让能进到知识体系“原点的部分”,但又不会皓首穷经,掉在浩瀚的文献里,能从中“走出来”,用跨学科的宏观视角及方法论,对思想文化和历史脉络有了整体性的认识与主动的追求。

  在方法上,张昊苏是一个笔头不懒的人,在读书的时候有思考,便迅速落实到纸面形成文章。张昊苏也是一个随性的人,他会因为读书而开心,一整天在宿舍看书,上网查资料。但如果不开心的时候,张昊苏也不会强迫自己读书,觉得这样“意义不大”,而会选择上网玩一天。

  国际象棋也是张昊苏的挚爱,作为南开大学国际象棋队的队员,“博弈”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比赛中静下心来一坐几个小时的事是常有的,这让我在科研中能够‘坐得了板凳,耐得住寂寞’,而且通过‘博弈’我也能够获得思辨性思维,这对研究是颇多帮助的。”张昊苏如是说。

  导师说:曾两次为他破例

  遇见张昊苏之前,已经67岁的陈洪已明确表示不准备再招收硕士,但他为了张昊苏破了例。“我不认为是我发现的他,古人说的好,‘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张昊苏有才华,自然会露出头来,很多学者都向我推荐,说不带他就太可惜了,于是他成了我这些年带过的唯一的中国硕士生。”

  有着治学求真理想的张昊苏,即将参加硕转博的考试,如果成功,已经67岁的陈洪,又将为他“破例”一次,指导张昊苏的“博途”。

  在研究生的指导上,陈洪并不会直接指定给学生题目,而希望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得出问题的价值和伸展性。张昊苏会定期向陈洪汇报近期阅读书目及写作进展,并与陈洪进行讨论。

  有些人形容张昊苏是“神童”,陈洪并不赞同“他既心存高远眼界开阔,又脚踏实地下了苦功夫,张昊苏脱颖而出不是侥幸和偶然。我带了这么多年学生,以学术资质而论,没有比他好的,他特别体现南开的风格,很扎实也有头脑,比较沉稳,我相信他将来学术前景也会很好。”陈洪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