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张伯苓先生(32)


更新时间:2019/06/04 阅读次数:

张锡祚 著  南开大学档案馆

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 南开大学出版社 整理

 

  三十二、“化缘的老和尚”

  先生自问,要不要复兴中国、要不要培植新人、要不要办教育、要不要用钱,这一系列的问题他不能不从实际出发。他不能等待着国家政治走上正轨之后再办教育,他要先从教育救国、培植新人、改造社会着手。所以他在各个政权不断的变换交替之下,适应着环境,和他们交往,劝他们捐钱。他还懂得一条道理,一个人无论怎样地作恶,在得势之后还是极喜欢得一个美名,另外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进一所好的学校里学好。先生抓住了这一点,他同意满足他们的愿望,但是要他们捐款。他明白,钱无论是从哪里捐来的,只要用来办教育,这对于国家民族总是有益的事。并且这些钱本来就是人民的,用它来办人民的教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先生常自称是一个化缘的老和尚,先生一生献身于南开教育五十年,他一直募化了五十年。

  一些民族资产阶级,有着较为开明的思想和较为远大的眼光,很多人都来大力地支持先生兴办教育。至于一些军阀政客,他们也有很多人被先生的真诚所感动,慨解私囊,捐资兴学,或是在各方面相助。南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得到不少的好处。

  办中学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设备简单,教师的工资较低,一般学校的开支有学生的学费收入可以相抵,所差已不多了。其余不足部分和学校的发展建设需要可以依仗着社会捐款来维持。至于办大学教育就不同了,大学的学生少,教学设备复杂而用钱多,教师们的工资高,要想指仗着学费收入来抵补支出,相差已经是太远了。这项巨额亏差,必须要仰仗着社会捐款来抵补,此外还要添建校舍、增添设备等等,这就不是少数的钱所能解决的了。

  在各个政权的交替统治之下,先生都要想尽办法找他们给拨助些常年的补助经费,但是一经政局变迁,就要重新打鼓另开张,另找门路。他经常出入在北京各个政权的教育部大门,人们都在背后指着他说,这个化缘的老和尚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