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人瑞杨敬年


更新时间:2014/09/24 阅读次数:

    杨敬年,103岁,是谓人瑞。人瑞不只杨老,然而出身贫寒、坎坷多难、牛津博士、经济学家、世界名人、著译等身而又虚怀若谷的人瑞,唯杨老一人尔。

    最近我因事登门拜访杨老,再一次被他的谦逊态度和严谨的精神所感动。事情是这样的:商务印书馆曾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版何廉与李锐合著的《财政论》,如今要再版。从初版至今,已有78年了,其间社会变迁,学术亦有断层,因此想请杨老写一篇导读性的文章,以启迪后学。杨敬年1936年考入何廉创办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入学后又听过李锐老师讲“财政学”,请他来写这篇导读再合适不过。然而编辑是年轻人,自感杨老高山仰止,不敢造访,故托我代为联系。说心里话,打我这里就想替杨老回绝,不是因为杨老的门槛高,而是他年事太高,我怕累着他老人家。不过受人之托,不能敷衍,于是我来到杨老家。问候起居之后,说明来意。杨老提出两个方案:一是他和王昊教授去年为湖南一家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写过序言,看看能不能拿来用;二是现在他视力不行了,写不了文章,不过可以请他的学生关永强博士代笔写一篇导读。杨老还不看电话本,当场给我说出了关永强11位数的手机号码。我说回头我和商务的编辑商量一下,听听他们的意见。我刚回到家,就接到杨老的电话,他说还是用第二个方案为好,因为一篇文章不能用在两处,这有个版权和信誉问题。我不禁被杨老的敬业精神、严谨态度与惊人的记忆力所感动。

  我认识杨老是在上世纪60年代前期,那时候他是不著名但却受到管制的右派分子,在政治经济学系资料室工作。我那时因为同意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被赶下讲台,到哲学系资料室当资料员。这两个资料室都在主楼三层,一东一西。因为我下台前一直在政经系教课,常去该系资料室看书。下台后又不甘寂寞,“不须扬鞭自奋蹄”,编写油印的《学术动态》,有些不懂的英文资料就去请教杨先生,他从来不拒绝,都是耐心地、小声地(资料室要静)给我讲解,直到我明白为止,如是者也只有两三次,不敢多请教,平时碰面也不打招呼。因为那个时候,两个有问题的人接触多了,会给自己和对方惹麻烦。不过从那时我就知道这位牛津博士的学识渊博与为人谦和,打心眼儿里敬佩他。

    二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十七,杨敬年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出生后一个月,因父亲外出谋生,杳无音信,母子生活无着,母亲就抱着他投靠外祖父黎贞。黎贞是考中湘、浙两省的秀才。“十儒九丐自古有”,黎贞是个穷秀才,以设馆教书为生。杨敬年从4岁起就跟外祖父读私塾。在他10岁时,母亲为了减轻外祖父的负担,改嫁离家,从此杨敬年身边无父无母。他跟随外祖父继续读书,到13岁时,四书五经皆能背诵。外公对他说:“你文理清通,可以在乡间教书糊口了,不过还是要到城里学校戴个帽子回来更好”。这样他又得到叔祖父杨志高的支持,到岳阳去上高小。叔祖父是个家徒四壁的贫农,听说岳阳县立高等小学花钱不多,于是借债供侄孙上学,并叫自己的儿子把侄孙送到岳阳。到岳阳后住不起旅店,在熟人家的牛棚里住了一宿,第二天去参加入学考试,被录取,插班高小二年级。1923年冬,高小毕业,这时杨敬年15岁,却读了11年书。

  1924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为什么报考师范?因为师范学校管饭吃,每人还发一套夹制服,对贫困的杨敬年来说,要想升学,这是他的唯一选择。任何社会,穷人的选择机会都少,打根儿上穷的杨敬年,就学就业的选择余地更少,他只能拣不要钱的学校上,后来也是如此。一师读完一个学期,由叔祖父主持给他完婚。妻子叫李韵兰,比他大两岁,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结婚时杨敬年空身穿了一件破旧棉袍,二姑看见了,赶忙买布给他做一件黑马褂罩在外面遮穷。第二天新娘就给新郎缝补破衣裳。结婚一年以后儿子出生,他不得不休学到乡下设在庙里的一所小学教书,以赚钱养家。

  1927年春,北伐军打到长沙,黄埔军校在长沙设立第三分校招生,杨敬年这时是19岁的青年,被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气势感染,决定要投笔从戎,打倒军阀,于是考入黄埔三分校步兵科。入伍3个月,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其间他看见汪精卫陪第三国际的人来校训话。共产国际的人怎么会来黄埔军校训话?因为那时候是国共合作,黄埔军校里也有共产党和共青团,都是公开的。杨敬年是个穷人,倾向共产党,申请加入共青团,没有被批准。但是他矢志不改,直到57年后他79岁时,南开大学党组织批准他的入党申请,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这是后话。

  杨敬年投笔从戎,打倒军阀的志愿因“马日事变”而破灭了。1927年5月21日,驻守长沙的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工农。三分校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都撤离军校。杨敬年也要走,队长说,你又不是共产党,不要走。但他痛恨国民党军队屠杀工农,也以“请半个小时假”为名离开军校。离开军校后,他随军校同学、共青团员成本杭回到他的家乡湘乡县,带了几天红袖章,闹了几天农会。因“马日事变”推及农村,农会被解散,白色恐怖笼罩,他在同学家蜗居了两个月。风声过后,他带着妻儿在湖南各地托亲友介绍,到小学教书或代课,聊以糊口。因为是逐食而居,每个地方呆的时间都不长,居无定所,食无保障,就这样漂泊了几年。这时杨敬年痛感自己身世飘零,给自己起名杨飘蓬,只有妻子知道,也是她临终时不断呼唤的名字。

  这样漂泊不定不是长久之计,1932年杨敬年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考入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为什么考这所学校?因为这所学校不仅管吃管住,每年夏天还发两套黄咔叽布制服,冬天一套棉制服,出校门还有一身呢制服和一件呢子大衣。这对穷人杨敬年来说,简直是求之不得。入学时他已24岁,头一回过上不愁吃穿的日子。中央政治大学是国民党培养干部的学校,蒋介石任校长。有一次蒋介石来校点名,别的同学都很激动,杨敬年却漠然视之,因为他觉得蒋介石的形象不佳,太做作,还不如黄埔三分校校长石醉六的形象好。

  1936年杨敬年从政治大学毕业。按培养目标,毕业后要到地方上去做官,但是杨敬年想继续深造,于是他报考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为什么要报考南开经研所?因为当时的南开经研所师资阵容强大,在这里任教的有:何廉、方显廷、李锐、张纯明、陈序经、王赣愚等著名学者,他们都是哈佛、耶鲁、威斯康星、伊利诺斯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博士。而且南开经研所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研究中国物价指数和农村,研究成果在全国和世界都被认可和引用。杨敬年于1936年秋季入学,是该所第二届研究生,同届的有7名同学。入学后杨敬年就沐浴在南开精神之中,感到自由、宽松,不像政治大学那样完全是军事化管理,压抑个性。至此杨敬年才体会到大学的滋味。南开规模不大,但能巍巍然卓立于中国大学之林者,盖因全校师生员工都能自觉践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之校训也。

  入学后研究生请校长张伯苓在登瀛楼吃饭,校长问了各人的名字。饭后送校长下楼,校长说:“送客送到楼梯口,不要下楼,这是规矩。”14年后,天津解放,张校长回到天津,杨敬年和几位校友又在登瀛楼请他吃饭,张伯苓问:杨敬年是不是从前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杨答:是。那时候学生与校长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可以用“过从甚密”来形容。

  经研所的研究生学制为两年,杨敬年应于1938年夏季毕业。1937年暑假他回到湖南老家没几天,“七七事变”爆发,华北沦陷,学校南迁,直到1938年2月,南开经研所仍无复学消息。这期间,迫于生计,杨敬年又以教书谋生。后来他接到方显廷老师的电报,要他到贵阳中国农村建设协进会工作。这年4月,他携妇将雏来到贵阳,当了不到一年的编译。此后又应南开经研所的老师张纯明、何廉、李锐的召唤,先后到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本局、财政部、三青团中央等部门工作。1944年考取第八届庚款留学,1945年8月离开中国,经印度乘海船,10月到达英国,入牛津大学攻读博士。

  牛津大学,世界名校,治学严谨,生活条件优越。博士生住的是带套间的宿舍,一间卧室,一间书房。早晨有上了年纪的“学童”前来问安:Good morning,Sir!其实是叫起床。白天有女校工来房间打扫卫生,叠好被子。晚上“学童”又来道:Good night,Sir!其实是说他要休息了。穷人杨敬年头一回过上贵族子弟生活。不过对英国人拿中国的银子让中国学生读书与过这样的生活,杨敬年心知肚明,他要发奋学习,回来报效祖国。经过3年的努力学习,杨敬年拿到了只有一半学生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The Distribution of Function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翻译成中文是:《联合王国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职权分配》。

  获得博士学位后,杨敬年立即回国,1948年10月回到南开。这时天津已被解放军包围。何廉当了两个月校长,辞职去了美国。他临走时给杨敬年留下些钱,说:“你还年轻,要好自为之。”杨敬年决定留在天津,迎接解放。

    三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市军管会任命杨敬年为南开大学校务委员,兼天津市财经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他负责筹建财政系,任系主任。他自知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思想和作风不适合新社会,就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参加夜大学习马列主义,自学俄文,参加拥护共产党的九三学社等,是一个积极向共产党靠拢的知识分子。如果这样下去,杨敬年所学的知识将大有用武之地,工作与生活也将顺心,这对他个人与国家都大有好处。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事实。

  1957年,杨敬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并管制3年,撤销教授职务,每月发给60元生活费。一个贫农的儿子,出生后就没有饭吃。他身材矮小,体力不济,靠出苦力谋食,非他所长。但他自幼聪明好学,只有靠读书和教书养家糊口。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得牛津博士,志愿回来报效祖国。“反右”期间,他静若处子,没有言语,却被定为右派。所以他觉得“犹如晴天霹雳,不知所措”。其实杨敬年在旧社会的经历,只是一个穷人求生存和发展的谋食过程,然而“天翻地覆慨而慷”之后,便成罪证。杨敬年只有老老实实地接受管制改造。

  在戴着右派帽子被改造期间,杨敬年翻译出版了《苏联国家预算》(俄文)、《英国议会》、《美国第一花旗银行》、《银行家》等12本书,由商务和三联等出版社出版。另外在中国加入联合国后,他还奉命翻译联合国文件。从1957至1979年杨敬年被划为右派期间,他一共翻译出版约300多万字的俄文与英文书籍和文件。除1981年商务出版的《银行家》外,其余的书都不能署杨敬年的名字。

  1962年周恩来和陈毅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即摘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加上“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桂冠),政策稍微宽松,学校让杨敬年开一门课,给政经系学生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本知识”。因为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了解,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困难,所以这门课很受学生与青年教师的欢迎,外校也有人来听课。杨敬年这时可以在家里备课,可以站在久违的讲台上讲课了。他,似乎闻到了春的消息。然而他的感觉错了,到1964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最高指示传达下来,“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于是有人提出,社会主义的课堂岂能让右派分子占领!义正辞严。杨敬年唯唯,又回到资料室,天天按时“上班”。

  “文革”期间所受的折磨不用说了,除了强迫劳动,每月发给35元生活费养活全家5口人以外,最让杨敬年痛心的是红卫兵抄了他的家。穷人杨敬年身无长物,只有书,抄家就是抄书。红卫兵用3辆排子车把他的书全部拉走了,临走时还喊:“杨敬年!这都是你剥削来的!”杨敬年有口难辩。没有了书,杨敬年就什么也没有了。从小受穷的杨敬年,再穷的时候手头也还有几本书,那是吃饭的家什呀!现在干净了,成为彻底的赤贫。赤贫杨敬年,泪眼问天天不语。

  灾难接踵而来:1974年68岁的发妻中风瘫痪在床;又两年,儿子急病去世,这真是破屋偏逢连阴雨。天意并不怜幽草,但是人间确实重晚情。从此以后杨敬年一边努力工作,一边悉心服侍卧床的病妻。工作成绩斐然,病妻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如是者24年,直到1998年老伴去世。发妻弥留之际,呼唤:“我要见飘蓬,我要见飘蓬!”杨老俯下身对她说:“我就是飘蓬”,“你不是,你是他爹”。年轻的飘蓬成为白发老翁,弥留之际的发妻没认出来就去世了。杨老回忆结婚73年来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经历,不禁悲从心底来——“空床卧听风和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四

  1979年3月,杨敬年的右派分子“予以改正”,71岁的杨敬年终于回到人民行列,他自己说“获得了新生”。71岁的老人“获得了新生”,搁在普通人身上,那只不过是一种感觉;但在杨老身上,则是精神抖擞,脚踏实地的创业。

  杨老在改革之初,就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了发展经济学。这是一门中国急需的学问,它涵盖了经济发展的理论、经济发展的资金、经济发展的战略、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等,都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这门学问在西方已有30多年历史,但是由于几十年的闭塞,中国没有,甚至闻所未闻。只有杨老,一直在阅读翻译西方书刊,比较了解。早在1979年以前,他就撰写《科学·技术·经济增长》一书(1981年出版),为他开设发展经济学作了思想准备。1982年开始,杨老率先在南开大学讲授西方发展经济学。没有教材,杨老一边授课,一边编写教材,历时5年,编写54万字的《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出版,并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奖。同时编译出版了61万字的《西方发展经济学文献选读》,选了60篇文章,都由杨老“自行翻译,忠实可靠”。另外,杨老还给经济学系讲授专业英语,连续讲了13年,直到86岁退休。

  退休以后,杨老用两年时间撰写《人性谈》。不知者还以为他是写人生感悟,其实这是他科学研究的继续和领域的扩展。人性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杨老在宋儒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又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进一步全面论述人性,对多个学科都有贡献。

  杨老90岁的时候,出版社约他翻译《国富论》。他觉得还有“余勇可贾,毅然答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The Wealth of Nations于1776年出版,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期的著作,距今已有200多年。那时候的英国社会和英语习惯与现在大不一样,翻译这样的历史名著其实是再创作,需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语言功底才行。90高龄的杨老“毅然答应”后,每天凌晨3点起床,翻译到7点,得3000字译文。上午休息锻炼身体,下午校对。这样连续工作两年多,完成了这部74万字的巨著。出版后遂成为畅销书,印刷9次,计57000册。

  年届百岁,杨老又发表了20多万字自传体的《期颐述怀》。杨敬老70岁以后,除了讲授两门课和带博士生之外,一共撰写和翻译出版约250万字的著作和文章,都是他亲手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其工作量之大,水平之高,青年人都望尘莫及。

  由于杨老晚年作出如此巨大贡献,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收入《21世纪2000个杰出知识分子》。2004年又被美国马奎斯世界名人传记中心载入《世界名人录》。于是杨敬年的名字远扬世界各国。

  俗话说人老是一宝,人瑞应是国宝,像杨老这样的人瑞,实为国之至宝。面对国之至宝,我能为他做点什么?以他为楷模,我能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什么?我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