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在南开


更新时间:2016/10/23 阅读次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悠悠岁月,巍巍南开,有这样一些名字至今仍在熠熠生辉———陈省身、吴大猷、范文澜、杨石先……毕生做学问,寒暑育英才。一代代大师在南开呕心沥血,教诲谆谆,传承着文化的根脉,续写着教育革新的传奇。他们完美的人格魅力、不屈的奋斗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杰出的学术成果筑就了南开最厚重的根基,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借教师节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些大师在南开的峥嵘岁月,去探寻他们深深感召着后辈的精神与风范。(学者按出生年份排序)

范文澜(1893—1969),著名历史学家,与郭沫若并称为我国历史学领域开国一代的两位大师。 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等论著,是我国学术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开创之作。1922年下半年,应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先生热情礼聘,范文澜遂赴天津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员,后兼任大学部国文课程,自1925年起被正式聘为南开大学教授。

在南开的5年,是范文澜学术上渐趋成熟的阶段。1925年10月,由天津新拉印书局出版的《文心雕龙讲疏》一书,便是范文澜积年专究经史文学的最初成果。刚过而立之年的范文澜,便以其笃实的作风和功底,渐渐在国内文史学界崭露头角。然而国家的危乱、民族的衰落却容不得他沉心于学术天地,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经世意识驱使他去关注眼前的现实世界。1926年秋,在中共天津地委的鼓励、帮助下,范文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南开大学学生党支部生活,由一名与世无争的书斋学者逐渐成长为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革命斗士。

何廉(1895—1975),著名经济学家,1919年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博士。是国内最早引入市场指数之调查者和我国最早重视农业的经济学家。他在南开的研究课题之一是着手编纂“天津物价和生活指数”,编制了在当时极具权威的南开物价指数,开了历史之先河。1926年回国后何廉受聘南开大学,任商科财政系和统计学教授。在他教育生涯中,无论是教学、研究、管理、改革都立足于中国经济。

1930年春,受张伯苓托付,何廉将商学院、文学院经济系和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了经济学院,1934年改为经济研究所,从1935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到解放前11届,一批批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级经研人才在这里成长,足迹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被公认为“研究中国经济之权威机构,其出版物驰名全球”。

杨石先(1897—1985),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23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的杨石先,走进了待遇微薄的私立南开大学,这成为他潜心追求“教育救国”道路的起步之地。在南开大学,杨石先和邱宗岳教授通力合作,担负着全校化学课的教学工作。他提出以有机化学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并与邱宗岳教授一道,从国内外聘请了多位专长有机化学的教授来校任教,为南开化学系后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奠定了基础。

杨石先经常强调,同时注重教学和科研是南开大学的优良传统。他说:“南开大学在解放前就开国内大学从事科研之先河。”1955年杨石先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南开大学校长。在主持学校工作期间,他一方面用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从事学校领导工作,一方面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杨石先首先在我国倡导并实践有机农药化学研究的方向,着手研究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有机磷化学。1962年,他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继有机磷化学研究后,又开展了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硼、金属有机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工作,填补了我国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又一个空白。

雷海宗(1902—1962),著名历史学家,以博闻强记、自成体系、贯通古今中外著称,一生在高等学校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1952年经院系调整调往南开大学任教,直至1962年病逝。雷海宗先生早年就享有学术盛誉,“其声如雷,其学似海,史学之宗”这巧妙嵌入了其姓名的12个字,仍在学界广泛传诵。

到南开后,雷海宗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世界史学科建设,讲授世界上古史,兼及世界近代史和物质文明史。为了培养青年教师,还特别在家给他们讲中国上古史和专业英语。雷海宗编写的《世界上古史讲义》一书,教育部定为全国高等学校交流讲义,并决定正式铅印出版。在这部著作中,雷海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运用丰富的材料,对世界上古史做了系统的阐述。其特色在于有自己的体系,既摆脱了他原来发挥的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的框架,也不完全沿用苏联教科书的一般结构。1956年,雷海宗在世界上古史课程中对整个体系作了新的调整,将分区教学法改为分段教学法,并对上古时期各阶段社会形态的性质与名称做了新的探讨。

陈序经(1903—1967),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陈序经是我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大师,学贯中西,对历史学、政治学、社会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民族学都有精密的研究并多有独到的见解,其中成就卓著、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历史学、社会文化学著作和高等教育思想。1934年陈序经接受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聘请任研究教授,其后又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院长、南开大学教务长、岭南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校长和南开大学副校长,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他大半生供职于南开,最后逝于南开大学副校长任上。

陈序经教授对文化学和中西文化学的比较研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化思想界,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联大社会学系,正式开设了当时绝无仅有的“文化学”课程;他所讲授的“社会学”特别着重文化,与清华的正统学派、北大的唯物学派鼎足而三,造就了南开的文化学派。

吴大猷(1907—2000),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之父”的世界科学巨匠。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又曾执教于南开大学,在南开整整生活了10年。

吴大猷在回顾往事时说,我在南开中学受到基本训练,在南开大学受到科学入门的训练。在南开的岁月“是性格、习惯的形成,求学基础的训练的重要时期……这十年决定了我这一生的为人和工作。”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吴大猷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饶毓泰教授,1929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并以其学习成绩“极其杰出”而被留校任物理教员,讲授近代物理学和高等力学两门课程。他一面教学,一面研读古典力学、量子力学,并抽暇兼任南开中学和南开女中的物理教员。1931年9月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求学,结束了长达10年的南开生活。

吴大任(1908—1997),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我国积分几何研究的先驱之一。长期担任南开大学领导工作与教学工作,著、译数学教材及名著多种。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研究 领域涉及积分几何、非欧几何、微分几何及其应用(齿轮理论)。

1949年5月,吴大任被任命为南开大学教务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任南开大学副校长。1956年冬,吴大任参加了高等教育部组织的高等教育赴苏访问团,任综合大学组组长,起草了综合大学组科学研究问题的两个报告。 1979年,他作为天津市教育访问团副团长到日本神户访问;1982年,作为南开大学访问团副团长到美国几所大学访问。1978年,吴大任被选为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起为名誉理事长,兼任高等教育部数学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直到1991年该委员会结束。他为南开大学保持良好学风、提高教育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团结师资队伍、培养青年教师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陈省身(1911—2004),美籍华裔数学大师、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1926年,年仅15岁的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四年的大学生活使他确立了终身的理想——献身于数学事业。1942年,他用独特的方法完成被视为“现代微分几何出发点”定理的内蕴证明,成为整体微分几何的一个经典定理;1945年,著名的“陈省身示性类”问世,对整个数学界乃至理论物理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946年,发表重要论文《大范围微分几何的若干新观点》,确立了他现代微分几何奠基人之一的历史地位。

      身在美国的陈省身功成名就,但他依旧心系祖国。20世纪70年代,经过他和时任南开大学副校长的吴大任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5年建成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并受聘出任所长。1998年,他捐出100万美元建立“陈省身基金”,供南开数学所发展使用。同时还留下遗嘱:将遗产分配由一分为二(给两个女儿)改为一分为三,加上南开数学所这个“新生儿”。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著名诗人、翻译家,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随清华大学南迁至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穆旦赴美国留学,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其间出版了大量的译著和诗作,在诗歌创作和和翻译上独树一帜。

12岁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6岁在南开学校发表他最早的诗作,同年第一次使用“穆旦”这个后来享誉广远的笔名。这个笔名源自他的本姓“查”姓,将“查”拆分,“木”与“穆”谐音 (最初写作“幕”)。得 “穆旦”之名。南开是他文学生活的发轫之地。到1953年,穆旦归国后又被分配回天津,到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来虽无法从事教学,但也一直任职于南开,直到1977年2月病逝——其“单位身份”和人生命运系于南开大学凡24年。正是在南开大学期间,他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坚毅顽强、含辛茹苦地翻译了普希金及拜伦、雪莱等名家的多部诗集,其中有两万多行的长诗《唐璜》,及英美现代派诗作,为世人奉献了数量众多的伟大译品,也留下了他晚年的重要诗作。

有一批学界泰斗在南开度过了或长或短的执教生涯,留下了厚重的学术积淀和历史记忆。他们曾以面伏案,争鸣万象;他们曾为求自由之思想奔走呼号,将独立之精神留赠来者。拂去历史的尘土,大师从不曾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