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的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其中有一个久已逝去的名字——郭永怀。共和国没有忘记这位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的“两弹”元勋。南开没有忘记这位品学兼优的青年学子。
20世纪30年代,郭永怀是南开大学物理系学生,南开园曾经活跃着他那瘦削高挑的身影。在校档案馆两本发黄的档案材料里,保留着郭永怀珍贵的历史资料。1930年,20岁的郭永怀从山东省荣城滕家集东滩郭家村来到南开大学入预科二年乙组。他的注册号是P444。1931年8月,郭永怀以优异成绩升入南开大学理科学习。由于对数学的专长和对光学的爱好,他选择了物理学专业。当时的南开大学物理系是由著名光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饶毓泰教授任系主任。郭永怀入学时,饶先生已去德国做访问学者,陈礼教授也在假中,只有新来的顾静微教授主持教学工作。这位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很快发现了郭永怀的超人天赋,经常把郭叫到他住的百树村寓所给予辅导,使之对物理学更加爱好。饶毓泰从欧洲回国后,被北京大学挖去,郭永怀决心追随他所仰慕的饶先生继续深造,于是在南开物理系学习两年后,他便考入北大物理系。饶毓泰对这位来自南开的学生极为赏识。1935年7月便把完成本科学业的郭永怀留做助教和研究生。20世纪30年代,郭永怀是南开大学物理系学生,南开园曾经活跃着他那瘦削高挑的身影。在校档案馆两本发黄的档案材料里,保留着郭永怀珍贵的历史资料。1930年,20岁的郭永怀从山东省荣城滕家集东滩郭家村来到南开大学入预科二年乙组。他的注册号是P444。1931年8月,郭永怀以优异成绩升入南开大学理科学习。由于对数学的专长和对光学的爱好,他选择了物理学专业。当时的南开大学物理系是由著名光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饶毓泰教授任系主任。郭永怀入学时,饶先生已去德国做访问学者,陈礼教授也在假中,只有新来的顾静微教授主持教学工作。这位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很快发现了郭永怀的超人天赋,经常把郭叫到他住的百树村寓所给予辅导,使之对物理学更加爱好。饶毓泰从欧洲回国后,被北京大学挖去,郭永怀决心追随他所仰慕的饶先生继续深造,于是在南开物理系学习两年后,他便考入北大物理系。饶毓泰对这位来自南开的学生极为赏识。1935年7月便把完成本科学业的郭永怀留做助教和研究生。
心系民族 毅然归国
194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的郭永怀受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在航空力学领域有着颇深造诣的郭永怀受到了美国相关部门的询问: “为什么要到美国来?”郭永怀十分坦率地回答道:“到美国来,是为了将来回去报效祖国!”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不久,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1955年9月,被美国监视拘留了五年的钱学森得以归国,钱学森临行时与郭永怀约定,一年后在大陆共同为祖国崛起效力,郭永怀不禁热泪盈眶。
郭永怀的老伴李佩教授回忆说:“钱学森一归国,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盘算着回国的事。那时美国的许多朋友、包括已经加入美籍的华人朋友都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已经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挂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不劝倒罢,劝的人越多,老郭越来火。他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
郭永怀回到北京后,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不久,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郭永怀,问他有什么要求,郭永怀焦急地说道:“我想尽快投入工作……”投入到工作中的郭永怀立即做了两件大事:其一,郭永怀促成了力学所与清华大学合办研究班,自己担任班主任与主讲人,培养了中国国防业未来的人才库。其二,郭永怀参加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这意味着中国的力学研究有可能在未来的十二年内迅速发展到现代化阶段。他曾教导年轻人说:“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郭永怀全力以赴地投入高超空气动力学、爆炸力学、电磁流体力学、飞行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他从不休息星期天和节假日、从不午休,早出晚归,埋头书案,工作是他最大的乐趣。他听音乐的时间没有了,从美国带回来的两箱新唱片一直未拆封,后来全部送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爱好集邮,从清朝到当时的国内外邮票,整整搜集了3大本,后来全部送给了邮政总局;他十分喜爱摄影,现在也顾不上了……郭永怀的妻子李佩回忆说:“回国以后他就特别忙,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时间在家里……”
献身核武 足印高原
1960年,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刚刚起步,苏联的赫鲁晓夫便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中共中央决定自力更生,从头摸索,任命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钱学森再一次向党中央推荐了郭永怀。同年,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核武器的力学部分和武器化。他组织大家对核武器的结构力学、结构强度、压力分布等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计算;并指 导大家进行核装置的静态力学研究和静态力学试验。郭永怀与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形成了我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郭永怀的生活进入了半地下状态,甚至连妻子李佩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上午他秘密进入九院进行核武器研发,下午,则以力学所副所长的身份进行力学研究,为了保证机密,郭永怀的司机从来没有换过。
1963年,英美苏联合签署了《禁止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意图限制中国的核研究。为了加快中国核武器的研究步伐,党中央抽掉了大批科研人员前往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究基地。
科研队伍迁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那里气候变化无常,冬季寒气逼人,经常飞沙走石,最低温度零下40多摄氏度,一年中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郭永怀与许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应,身体肿胀,而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在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高原、在核试验场新疆罗布泊,郭永怀担任场外试验委员,他深入试验现场指导工作、开展试验,在气候环境十分恶劣的戈壁、高原,与年轻的科技人员一起喝苦水、住帐篷,风餐露宿。郭永怀经常奔波于北京、青海和罗布泊之间,听取汇报、指导科研,深入科室、车间,亲临试验现场,对一些关键问题开展技术讨论。从课题设置、方案制定、装置建立、实验落实、结果分析等,一一亲自过问。与此同时,郭永怀仍关注和倡导力学新兴领域的研究工作;参与领导火箭氢氧发动机和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参加有关物理工程的筹备工作;参加人造卫星设计院 的领导工作;参加空气动力研究院的筹建工作;参与指导重大工程防护的科研工作……在将要进入正式试验阶段的那些日子里,郭永怀每天都要忙十几个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吃饭也是席地而坐边研究边吃。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闪光火球和蘑菇状烟云冉冉升起时,全体测试人员一片沸腾,郭永怀却瘫软在试验现场,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郭永怀太累了。一位老技术员回忆到当时的情形,不禁老泪纵横地说:“郭永怀当时才五十多岁,但是他老得太快了,看起来就像是六七十的样子,因为要常常坐着飞机往返西北和北京,他总是看起来非常疲惫……”
支柱崩塌 总理哀恸
1968年10月,郭永怀在青海核试验基地忙碌着中国第一颗热核弹头发射试验的准备工作。1968年12月4日下午,郭永怀发现了一份重要的数据线索,当即要赶回北京。为了安全,周恩来总理曾经叮嘱过郭永怀等科学家尽量不要乘飞机,但郭永怀为了赶时间仍是经常飞来飞去。那天他得知当晚兰州将有一架民航飞机飞往北京,便驱车前往。临行前大家都提醒他晚间飞行不安全,郭永怀却笑着说:“飞机快,我只要打一个盹就到了,第二天早上刚好汇报工作……”可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乘坐的从西北飞往北京的民航客机在降落距离地面400米时突然失控,飞机剧烈震动着飞速向一公里外的玉米地坠去。在地面群众惊愕的注视下,一团巨大火球猛然腾空而起,灼耀了半片天空……一阵如大地撕裂般震耳欲聋的隆隆巨响,飞机坠毁了,机上十几位乘客几乎全员遇难!在烧焦的尸体当中人们发现竟有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两具尸体已经面目全非无法辨识,据当时负责的接机的小车队长邵春贵回忆:“尸体完全烧焦了,脸成了一个黑煤球,耳朵都掉了,都不像个人,黑疙瘩一样,完全认不出来是谁。”人们用力地把遇难的两个人分开,才发现两具尸体紧贴的胸部中间,竟然护着一份热核导弹的绝密文件,并且完好无损!接机的人这才明白,这两个人就是他们要接的中国核武科学家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据空难唯一的幸存者回忆,当飞机开始剧烈抖动的时候,他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喊:“我的文件!”然后就什么也记不清了……“我的文件!”这或许是郭永怀说的最后一句话。郭永怀牺牲的消息第一时间通报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得知后顿时失声痛哭,良久不语,痛心疾首地下令彻查事故原因。挚友钱学森更是哀恸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远在青海核试验基地的同事们听到这一噩耗,全都陷入一片悲伤中。至今健在的老科技员陈裕泽受访时哽咽地说:“听到他(郭永怀)去世的消息,我们感觉失掉了一个擎天大柱子,一下子就感觉不知所措了,到了70年代,还是很悲痛,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常常感叹,要是郭永怀还在就好了……”如今,我国空气动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纪念亭,上面刻着张爱萍将军所书的三个大字———“永怀亭”。
郭永怀牺牲仅过了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便试验成功。当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时,震天动地的隆隆声仿佛沉睡在荒漠中的巨人向全世界呐喊,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两弹一星 功勋永驻!郭永怀一步步,从平凡迈向伟大,他不仅是南开人的骄傲,更在中国科学界树立起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