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诗歌之继承的叶嘉莹教授: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倾尽所有传承诗脉


更新时间:2018/07/23 阅读次数:

2018年6月3日,南开校友总会第六届理事会2018年(扩大)会议暨第五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于郑州举行。会上,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undefined

叶先生委托其助理、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副教授,向大会递送捐赠支票。



叶先生的捐赠故事


重返祖国,来到南开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叶嘉莹向国家教委提出自费回国讲学的申请,得到批准。1979年春天,叶嘉莹就回到祖国来访问讲学了,在北大短期讲课以后,叶嘉莹便接受恩师顾随先生之好友李霁野先生的邀请,转到了南开大学。她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是南开大学的书记去把她从北京接到南开大学来的。


8FD1

1979 年叶嘉莹(前排右二)抵达天津与南开教师合影


那是1979年的3月,叶嘉莹第一次来天津,她记忆犹新:“当时的南开操场上还搭着许多临建棚,当然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外国专家楼,我只能住在市区的一个饭店里边。那时中国经济不发达,又经历了唐山大地震,老师一个月的薪水只有几十块人民币。”


叶嘉莹回来全是自费,讲课也不要任何报酬。叶嘉莹觉得国家很穷,自己是心甘情愿回来的,不能跟国家要一分钱。


当年南开大学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讲授汉魏南北朝诗。她已经55岁,每周上课两次,地点在主楼的一间大阶梯教室。


初回南开授课,盛况空前。教室里满满当当,台阶上、窗台上都坐着学生,叶嘉莹得从教室门口曲曲折折地绕,才能走上讲台。她穿着在经过香港时购买的一件蓝色人民装的上衣、蓝色长裤,站在讲台上,仪态高雅,激情四溢,京腔婉转,让刚经历“文革动乱”的学生们惊为天人。


一位学生回忆道:“叶先生在讲台上一站,从声音到她的这个手势、这个体态,让我们耳目一新。没有见过,真是美啊。”


叶嘉莹白天讲诗,后来应学生要求又增加了晚上讲词的课,学生听到不肯下课。她与学生们就这样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直到熄灯的号角吹起。她曾经作了一首记实的诗:“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岐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形容当时的场面。


能够用自己的母语教课,叶嘉莹深感幸福。“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教书,我可以随便讲,讲到哪里就是哪里。比在国外用英文讲诗痛快多了。”


每年春天,温哥华的B.C.大学的正式课程停课放假,另开春季班,她不教春季班,就回国内讲学,然后秋天再飞回加拿大。一位老人拖着沉重的行李往返大洋两岸近40年之久,只为了想把她所热爱的诗词传给祖国的年青人。

 

骥老犹存万里心


1991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是加拿大有史以来唯一一位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当选的院士。寒假中,南开大学邀请叶嘉莹来津,为其举办庆祝会,并提出请她在南开办一个研究所的建议。1993年1月,在只有少量创办费、没有经费、也没有正式办公室的情况下,“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成立于南开。她捐出自己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荣休后的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设立了以老师顾随的别号命名的“驼庵奖学金”及纪念长女夫妇的“永言学术基金”。1999年,由加拿大华人慈善家蔡章阁先生捐资200万元人民币为研究所兴建的大楼落成,研究所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8E91

1999 年,叶先生在新落成的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大楼前


2000年,叶嘉莹应澳门大学之邀参加澳门首次词学会议,初识澳门实业家沈秉和先生,沈先生主动提出捐助100万元人民币给她的研究所,作为购买图书和设备的经费。


2004年,蔡章阁的长子蔡宏豪捐款3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蔡章阁奖助学金”。

 

独陪明月看荷花


近些年,叶嘉莹把自己在海外寄居多年的教学资料、录音录像,一箱一箱地搬回中国。其实在1980年她就把一批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大学读书时所记的顾随先生讲诗的笔记带回了国内,交给顾先生的女儿——在河北大学教书的顾之京女士出版了一系列顾先生谈诗的著作。它们现在已由顾先生的女儿整理出版多种著述,所有版权版税都归顾之京享有,作为叶嘉莹对自己老师的报答。


2013年,八十九岁高龄的叶先生表达了“不便再继续跨洋奔波,萌生了晚年归国定居之想”,在与家人商议后决定回国定居。


得知叶嘉莹这一打算,加拿大华侨刘和人女士和澳门实业家沈秉和先生主动与南开大学校方联系,各出资100万元人民币协助南开大学为她在南开盖了“迦陵学舍”。“朋友们说我年岁大了,不能老坐着飞机跑来跑去,希望我回来能够定居,所以给我盖了迦陵学舍”。


2015年10月17日,在南开大学九十六年校庆日当天,“迦陵学舍”正式启用,叶先生正式定居于南开园。

微信图片_20180723161812.jpg   

南开大学迦陵学舍正式启用

  

她喜欢南开马蹄湖的荷花,于是学舍就建在湖畔不远处。她的母校辅仁大学当年在恭王府,师生常在海棠树下作诗。恭王府工作人员移植了两株西府海棠栽在学舍院子里,满足了叶嘉莹的怀旧之思。


站在新启用的学舍前,叶嘉莹表示,自己从小就是读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长大的,也希望可以把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古代的诗人、词人们的生命、理想、志意、品德,带着鲜活的生命流传下去。“所以我虽然衰老,但还有未完的志意,将继续努力工作下去。”


她特意赋诗一首以表谢意:“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她说,诗中的“永无乖”包含了三重意愿:其一表示她将长久以此为家,不再远离;其二是以湖中荷花的君子之德“自相惕励,永无乖违”;其三是对于继起之青年学子的美好祝愿,因为“人虽可老,而来者无穷,人生之意义与价值正在于此”。所以她曾写过一首词,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2016年,叶嘉莹因其腿脚不便,全权委托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卖掉当年她恐怕老无所依而在天津购置的一处房产,卖房所得380万元全部用于设立南开大学迦陵基金,资助有关中华诗词文化教育与传播的项目。


2017年,叶嘉莹再次委托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将她北京西城区的房产变卖,这一房产是其昔日居住的大四合院拆迁改建后分到的回迁房,所得1080万元全部纳入迦陵基金。


叶嘉莹先生承诺自己百年之后将未来收入、版税、收藏、手稿等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愿将毕生所得全部奉献给南开,奉献给中华古典诗词,南开大学是叶先生在祖国唯一的“家”。她说,“叶落归根到南开,愿意奉献我的一切”。

 

愿做诗词“摆渡人”


叶落归根,叶嘉莹求的不是安定,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定居南开后,叶嘉莹依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虽然精力体力都在衰退但是她说,自己要做的,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否则,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后人。“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后来的人。”


每次讲课,叶嘉莹必然坚持站立。讲起古典诗词,这位素颜华发的老人便焕发出异样的青春。历朝历代诗词的精华,仿佛已然融入叶嘉莹先生的生命。纵情吟咏之后,叶嘉莹感慨,诗词有生命,读诗词能让人有心灵的力量。“稼轩60余岁仍想报国,我90多岁还在教书,心情也是相近的。”


正是这种书生报国的愿望,让叶嘉莹超越了“小我”生命的狭隘与无常,她当年曾经托名顾随先生提出了她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说了两句格言式的话,“要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教书育人,广种诗词桃李之花。


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献全部积蓄设立“迦陵基金”,叶嘉莹谦虚地认为“自己捐的并不多”,但是“这个基金是对外开放的,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捐赠进来,对南开做出更大的贡献”,她真切地希望能藉此给予年轻人一些鼓励,使年轻人能认识到在文化传承方面青年人所担负的责任。


叶嘉莹多次在讲座中表示:“我个人历经的离乱之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人的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能传下去,所以我说‘要见天孙织锦成’,莲花是凋零了,但有莲子留下来,我希望把中国文化传统美好的种子留下来。”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这是叶嘉莹曾经写过的一阕词中的词句。她说,岁月如梭很容易过去,但自己有一个“千春犹待发华滋”的“痴梦”——在若干年以后,自己种下的莲子还能开出莲花。



7CC6  


部分内容来源:

叶嘉莹《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

光明网《叶嘉莹:愿做古典诗词“摆渡人”》

 《今日中国》杂志2017年第2期《叶嘉莹:叶落归根再出发》

《人物》杂志《回到生活原点》辑二《诗家叶嘉莹:如朗月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