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喜欢南开马蹄湖的荷花,于是学舍就建在湖畔不远处。她的母校辅仁大学当年在恭王府,师生常在海棠树下作诗。恭王府工作人员移植了两株西府海棠栽在学舍院子里,满足了叶嘉莹的怀旧之思。
站在新启用的学舍前,叶嘉莹表示,自己从小就是读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长大的,也希望可以把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古代的诗人、词人们的生命、理想、志意、品德,带着鲜活的生命流传下去。“所以我虽然衰老,但还有未完的志意,将继续努力工作下去。”
她特意赋诗一首以表谢意:“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她说,诗中的“永无乖”包含了三重意愿:其一表示她将长久以此为家,不再远离;其二是以湖中荷花的君子之德“自相惕励,永无乖违”;其三是对于继起之青年学子的美好祝愿,因为“人虽可老,而来者无穷,人生之意义与价值正在于此”。所以她曾写过一首词,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2016年,叶嘉莹因其腿脚不便,全权委托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卖掉当年她恐怕老无所依而在天津购置的一处房产,卖房所得380万元全部用于设立南开大学迦陵基金,资助有关中华诗词文化教育与传播的项目。
2017年,叶嘉莹再次委托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将她北京西城区的房产变卖,这一房产是其昔日居住的大四合院拆迁改建后分到的回迁房,所得1080万元全部纳入迦陵基金。
叶嘉莹先生承诺自己百年之后将未来收入、版税、收藏、手稿等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愿将毕生所得全部奉献给南开,奉献给中华古典诗词,南开大学是叶先生在祖国唯一的“家”。她说,“叶落归根到南开,愿意奉献我的一切”。
愿做诗词“摆渡人”
叶落归根,叶嘉莹求的不是安定,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定居南开后,叶嘉莹依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虽然精力体力都在衰退但是她说,自己要做的,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否则,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后人。“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后来的人。”
每次讲课,叶嘉莹必然坚持站立。讲起古典诗词,这位素颜华发的老人便焕发出异样的青春。历朝历代诗词的精华,仿佛已然融入叶嘉莹先生的生命。纵情吟咏之后,叶嘉莹感慨,诗词有生命,读诗词能让人有心灵的力量。“稼轩60余岁仍想报国,我90多岁还在教书,心情也是相近的。”
正是这种书生报国的愿望,让叶嘉莹超越了“小我”生命的狭隘与无常,她当年曾经托名顾随先生提出了她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说了两句格言式的话,“要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教书育人,广种诗词桃李之花。
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献全部积蓄设立“迦陵基金”,叶嘉莹谦虚地认为“自己捐的并不多”,但是“这个基金是对外开放的,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捐赠进来,对南开做出更大的贡献”,她真切地希望能藉此给予年轻人一些鼓励,使年轻人能认识到在文化传承方面青年人所担负的责任。
叶嘉莹多次在讲座中表示:“我个人历经的离乱之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人的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能传下去,所以我说‘要见天孙织锦成’,莲花是凋零了,但有莲子留下来,我希望把中国文化传统美好的种子留下来。”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这是叶嘉莹曾经写过的一阕词中的词句。她说,岁月如梭很容易过去,但自己有一个“千春犹待发华滋”的“痴梦”——在若干年以后,自己种下的莲子还能开出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