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祚著
南开大学档案馆 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 整理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45年,张伯苓与梅贻琦、张彭春、何廉等人合影
日军投降的消息传来
在当时,南开是私立学校,一切经费和建设都指着社会人士的捐款来补助维持,所以平时对于校舍的保护维修都是特别注意。校舍年年油刷,哪怕是一块玻璃或是一块窗纱破了,都要立时补修好。地上永远看不见一块碎木和烂砖,即使是最初建校时修建的校舍,也是油漆粉刷得和新房子一样。一进了南开学校的大门,会使人有一股生气勃勃的感觉。而一般社会人士见到他们捐款兴建的学校是这么整洁有秩序,这么有生气,他们也更乐于踊跃地来捐款。
先生平日最注意培植后进,选拔新人,只要某人有一点长处被他发现了,他必要尽力地鼓励他,给他以发展的机会。对于用人方面,他常说:“人都有他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世间没有十全的人,我们用人,要尽量发展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短处,在长处得到发展时,他的短处也会退缩不显,如果我们对人处处吹毛求疵,世间将无可用之人。”他的一生,无论对人对事,永远是看那明朗的一面,选择那明朗的一面,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是代表他那教育家的风格,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特有性格。人们都叫他老校长,他的一生就是这么热情温暖,使人乐于受教。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军国主义者战败投降,抗战胜利。全国人民欢腾鼓舞。在这里想起杜工部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来,正道着当日人们的心情,原诗录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人们身居四川剑外,在无线电广播里忽听到日军投降的消息,真是兴奋得涕泪交流,欢喜欲狂,急忙打点,结伴还乡,过巴峡,穿巫峡,顺流而下,返还故里。在人们的心里,是期待着,期待着,八年之久,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先生在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后,他的心情喜悦自不待说,他意识到眼前有一个新工作到来了,即刻召集在校的基干同仁,开会研究复校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