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张伯苓先生(21)


更新时间:2018/11/19 阅读次数:

张锡祚著

南开大学档案馆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南开大学出版社整理

四子锡祜殉国

  天津事变之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上海事变发生,南京国民党政府发布了总动员令,除了那一小撮自私自利的败类甘心认贼作父、充当汉奸之外,其余全国人民无不一心一德、决心抗日。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他们有最新式的武器,在三个月内准可以灭亡中国。岂知他们是害了色盲症,没有看到中华民族的士气是如何的旺盛。这个民族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是一头睡狮,一打就把它惊醒起来了。也正如三合土,本来是一盘散沙,但是一经捶打,越打越实在,越打越坚固。这场中日八年大战,对中国来说,是得失参半。一时的生命财产损失是不可以数计,但是若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整个民族得以保全。

  战争展开之后,王夫人率领三子锡祚和长孙元竞辗转逃到南京来,一家相聚,悲喜交集。因为南京天天被日机轰炸,先生就决定入川,抵达重庆之后,定居在沙坪坝南开中学里,南京的蒋介石听说先生已到达重庆了,就把先生四子锡祜殒命的消息电告给他。那时正是九月初的天气,重庆气候炎热,先生正坐在门前乘凉。接到电报,看过之后,递给我道:“你看看,老四殉国了。”他的声音镇定而又坚决,又沉默了一会儿道:“你看和你娘说吗?我看不必了,免得她太伤心。”那时我的心情是悲痛而又迷惑,仿佛是在梦中,睁着眼看着父亲的脸,只见他的脸上红涨,涨得发紫,两眼湿润,但是竭力压抑着,不让一滴泪水流出来。接着又慢慢地说道:“我早就把他许给国家了,今日的事,早在意中,可惜他未能给国家立大功,这是遗憾!”

  先生在一个短短的时期里,国家破碎,多年的心血——南开学校被毁,幼子殉国,六十多岁的人,经受着这么沉重的打击,但是他的个性是坚强的,他没有被悲痛打倒,他把悲痛化为力量,努力地发展重庆南开中学,用教育救国的手段,和敌人作殊死斗,这就是他的一生,这就是南开精神。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一九三八年,南京国民党政府迁汉口,成立国民参政会,先生被推为副议长,力主国难当头,应同舟共济、消弭内争,合则力强、分则力散,号召国人团结抗敌。

  是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命令,将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迁长沙,合并为临时大学,后来又迁到昆明,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先生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共任西南联大常委,蒋和先生是老朋友,梅是南开中学第一班毕业生。先生力主三校合作到底,所以一直到抗战胜利,三校复校,始终是凡事和衷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