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鉴厵:公能教育理念的新时代践行


来源:严修研究会 更新时间:2022/04/22 阅读次数:

4月10日,由南开大学、南开校友总会、严修研究会、张伯苓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从‘尚公•尚实’到‘允公允能’”学术研讨会——《严修纪念文集》首发式暨赠书仪式在天津成功举行。

张伯苓先生曾孙,张伯苓研究会及严修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伯苓公能教育管理集团董事长张鉴厵在研讨会上发言

2006年秋,张伯苓研究会(成立时名为“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成立之日即明确了“挖掘,提炼,传播,践行”的四大办会宗旨,其中践行虽然起步最慢,但却是最体现伯苓公实干家风范。经过十余年的积淀与研究,我会对伯苓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有了系统的认识、完整的梳理和深度的剖析,发现南开学校的教育万法归于“公能”二字。

1942年校长在谈教育时指出:“我办教育是本着‘公能’二字为目标,这二字非常简单,含义也明确。‘公’即是教人要为国谋利,为国家做事,而不要只贪图私利;‘能’即是要训练人的智力与技能,使每人能有现代技能,建立强盛国家。这个目标四十年都没有变更过,并且将来也不会变更的。”

1948年校长接受《大公报》采访时最后一次强调公能:“南开的历史指示了我们自身的道路……四十年前,有人说我教育救国的论调太高,今天证明我的看法并不错误。在将来,要请诸位不要忘掉我的‘公’‘能’理论。”

两次简短的采访中,他都强调了公能是为国家的公能,是救国图存,助国兴邦的具体体现。还强调了公能是南开自办学以来未曾变更过的培养目标,也是南开一路坎坷历史检验过的理论真知。如何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践行“公能”理念,达成“公能”目标,就是传承到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

南开精神从范孙公的“尚公尚实”到伯苓公的“允公允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与西方现代公民教育的综合素质能力性的结合。而其中增能是服务为公的目的,为公是爱国的情怀,严张二位先贤的初心就是爱国,救国,兴国。所以在我们践行的伯苓学脉学校里,我们最重视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传统永远是南开的魂。

20世纪40年代,先是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正式参战,太平洋战争拉开序幕,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达到最大化,人类命运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我国国内战争引发国家政权更迭。“肯对青年下工夫的人,乃是真的爱国的人。”在这个前途未卜的时期,年近古稀的校长心心念念要叮嘱后辈的永远是爱国爱群,为国为公,成为与国家同呼吸共奋斗的人才。对危机的普遍共识,对群体的高度认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在那个时代成就了南开一批批优秀的公能学子爱国志士。

而今天在国家繁荣昌盛的时期,部分学生及家长容易缺乏社会危机感,缺乏团体归属感,缺乏立大志成大业的使命感,如何对症下药?公能就是药,就是伯苓公对“愚弱贫散私”的五端大病开的方子,我们今人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来说,依然的“愚弱贫散私”:愚昧、孱弱、贫凡、涣散、自私。愚昧所以没有危机感,涣散、自私所以没有归属感,孱弱、贫凡所以没有使命感。

公能先公后能,我们就应该先从自私下手。私是五大魔之首,校长曾说:自私实在是中国民族一种最大的劣根性。但我们应借今人的自我主义意识,培养出正确的爱己观,由爱己而知爱家,爱家而知爱乡,爱乡而知爱国。由个人的得失而知社会的危机,由个人的权属而知团队的荣誉,由个人的进步而联系国家的兴盛。从小我而知大我,将小我融入大我,忘我是在大我中忘小我的奉献,有我是在大我中有小我的担当。

正确的爱己就应修身,修身法宝莫过南开镜箴。四十字的容止格言由个人卫生,到仪表仪容,到情绪管理,到处事态度,层层叠进,由外在的容止到心性的容止,这是南开的君子修炼手册。南开镜箴除了容止格言,穿衣镜也提醒着南开君子们要日日对镜自问自省:“公否?能否?新异否?”只有修身自省知五端大病后,方能接受公能的洗礼教育。

君子有美德,有公义,有善心(公德心,大我吉),代表吉祥的羊偏旁,与君子聚而成群字。修身而乐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产生了对群体的认同,就拥有了群体的视角,有了与群体安危的联结,如“爱国三问”是最快速燃起身份认同的,《东北地理教本》是最聪明的让学生通过爱乡而爱国,通过从国家视角了解东北而感受到东北的危急;乐群产生了群体的荣誉感,就拥有了自我燃烧,自我奋进的使命感,校长的“中华不亡有我”的呐喊,“既为人生,便须做事”的口号,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相逢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抱负。南开百年的文化中尽是供我们激励学生的人物,事件,格言,将他们与当下的人物事件相呼应,就能让新时代的学生们更好的与先贤们的爱国热忱共情,得到更深刻的爱国教育。随燃志之师,成燃志之士,聚燃志之群。乐群而爱国,真爱国者允公允能。

公能既是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人才的培养方法。伯苓公对能的培养重在“尚实”精神。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是目前我们践行伯苓学脉教育的特色之一,这背后强调的是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实证精神,也是实用主义与实干务实精神的体现。严张二位先贤深知基础教育阶段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品格习惯,兴趣爱好。他们只要求学生成为爱国志士,救国力量,但以何种方式救国,成为何种栋梁,则不拘一格。张彭春先生参与起草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也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人善其能,物善其用,个性化的教育才能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发展方向更好的匹配起来。所以职业生涯规划也是目前践行的热门选修课目。我们永远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人才,他们需要具备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应对未来不可知的学习领域,学生不但要积累能产生正迁移作用的技能,还要有纯粹的兴趣和尚实的精神才能面对不断的挑战。

最后,我们也要面对今天的挑战。教育体制的改革,政策的调整,虽然我们需要时间去适应,去理解,去等待对改革的调整。但我们的教育的确出了些问题:教培行业中为了赢在起跑线所带起的内卷竞争,就如同伯苓公在体育比赛中所反对的“锦标主义”一样。公办学校参与民办教育,引起的是学校二次盘剥纳税人教育支出的问题,是“私立非私有”精神的对立面。极端的应试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让位与缺失,让学校里产生了众多的美盲,体盲,让百年前的“强国强种强身”的口号显示出跨时代的意义。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导向,体现出的是国家对教育民生保障的公平性和非功利性的强调。所以我们的践行唯有坚守以大公为发心的办学初衷,坚定以爱国为首要的培养目标,秉承“私立非私有,留德不留财”的宗旨,才能在今天的学校基地中正确的推行公能理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希望通过研究会在全国的教育践行,能给伯苓学脉的学生们留下伴随他们一生的公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