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新闻网讯(特派记者 聂际慈 摄影 吴军辉 深圳报道)面对高考与招生方式改革的形势,来自天津、重庆、四川3地11所南开系列学校负责人5月20日齐聚深圳,参加“2016年南开系列学校校长圆桌会议”,在对话中热议教育改革。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天津南开翔宇学校理事长、总校长康岫岩,重庆南开(融侨)中学校长宋璞,重庆南开中学校长田祥平,四川自贡蜀光中学校长熊勇,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副校长刘庆祝,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党委书记张景荫,南开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吕国强,南开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树花,天津市南开中学校友会秘书长乔慕英等出席。
“高考改革对各阶段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在目前升学体制下,南开‘公能’精神应如何传承?”对此,龚克建议,南开系列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审时度势,积极依托国家教育政策发展;要实践“公能”精神,尽心为公,努力增能,将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探索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益经验;面对高考改革、民办教育等议题,南开系列学校要勇于发声进言,阐述“南开之声”。
龚克指出,南开积淀百年的“公能”教育,在21世纪仍有独特的魅力,希望南开系列学校共同努力,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把“公能”教育理念在世界“唱响”。
今年重庆高考将使用全国卷,田祥平正积极组织师生适应改革。他表示,“做好高考,才有教学自由度”,高考成绩是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最直接甚至唯一的判断标准,要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先有优秀的高考成绩。谈到目前高校面向高中生开设的“先修课”,他认为很多考生选“先修课”并非出于兴趣,更多是为招生便利,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先修课”标准,让学生真正为了提前学习而非招生才选课。
熊勇认为,教育不能办成“制造业”。教育是富有创造力的,办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丢掉本真。他表示,目前国家对高中教育存在政策盲区,地方政府也打不开思路,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体制机制保障,只能靠学校“苦苦支撑”。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中思考的永远是让顺利考上大学,无法真正为提供学生适应未来成长的教育。
刘庆祝提出一个问题:“改革是为了高考,还是高考是为了改革?”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在改革的浪潮中,高考只是其中一个“浪花”。好的教育不应是“我灌输,你照搬”,而应该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主感”。目前第二南开学校已取消行政班和班主任,采用“导师制”,一名导师最多带10名学生,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张景荫表示,目前部分省份已整合招生批次,将二本与三本批次合并,还有的省份采用“按专业招生”的模式,这对于独立学院机遇与挑战并存:招生批次整合,使得独立学院不再感觉“低人一等”,但对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实力和办学特色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独立学院学费较高,招生批次整合后,有考生在报考时未留意学费情况,可能降低学校的报到率。
谈及教育资源分配,宋璞认为,教育资源的分配“既要均衡,也要突出优势;既要公平,也要让考生得以选择”。好的教育应该是人人都能上学,也能上好学校,但优质教育资源总是有限,无法覆盖全体学生。他建议加强民办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让考生有所选择,并在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本上找到平衡点。
康岫岩表示,民办教育不能将“学校”办成“学店”,其办学目的不应仅立足于盈利,应该办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学校。张伯苓、严修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就是“私立教育”的典范。
今年是南开学校创办的第112年。1904年,南开学校在天津创建,并由一所中学堂发展成为分布于津、渝、蜀三地,涵盖大学、中学和小学教育的11所系列学校,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南开系列学校秉承着“公能”校训,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英才,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不可复制的“南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