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郝静秋 摄影 聂际慈)5月20日,在第四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举办期间,百余名南开校友及清华、北大校友会代表汇聚在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室旧址。在这间简陋但神圣的教室内,南开人以一堂简朴、认真的纪念课,庄重纪念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表达对联大先贤前哲的崇高敬意,并接受联大精神的再教育。
这堂纪念课特别邀请了西南联大研究学者、云南师范大学吴宝璋教授,原西南联大建设长、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的后人黄满先生,原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教务长杨石先的后人、西南联大天津校友会会长杨耆荀先生,原西南联大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炳林、陈茹玉夫妇的后人、南开芝加哥校友会会长何振宇先生,和北京大学云南校友会副会长刘云,清华大学云南校友会名誉会长、前会长苏庆鹤参加授课。全国政协常委、南开校友总会副理事长、张伯苓先生后人张元龙,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饶卫,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以及南开校友总会各成员单位代表、各地方学科行业校友会代表、张伯苓先生亲属代表、张伯苓研究会代表齐聚教室,一起参加这堂别具一格的纪念课。南开大学副校长严纯华组织课堂。
重温联大精神
1937年,日寇侵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迁,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汇聚了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如教育系教授黄钰生、化学系教授杨石先、数学系教授陈省身、历史系教授陈寅恪、雷海宗等,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纪念课在慷慨激昂、历史悠久的西南联大校歌歌声中拉开序幕。
作为这次课程的组织方和策划方,饶卫不禁感慨:此时此景,在这个西南联大原教室里,仿佛是一场与历史握手的“穿越”之旅。历经七十载风雨,西南联大精神依然闪耀。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知识分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格、自觉肩负民族救亡图存重任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看着这些当年抗战时期保留下来的老教室,刘云情不自禁地抚摸起这些师生用过的课桌椅,默念着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心中泛起层层浪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教育史上的那段奇迹,那段燃烧的岁月。那是我们的先贤,用心、用情、用力,让中国教育史开出了如此灿烂的鲜花,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定当珍惜,薪火相传。”
“今天我们在这儿上课,是来接受再教育,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充电加油的”,龚克表示,“联大精神体现出的那种与国家同命运的精神,那种团结精神与科学民主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感悟、继承、发扬。”
他们的西南联大
黄满先生的父亲,是当年“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的负责人黄钰生。她动情地讲述黄先生“行年四十、步行三千”,在沿途教育三校同学团结一心,并悉心保护学校经费的在故事,“联大迁昆明,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教育实践活动,是锻炼体魄、陶冶情操的良机,是谱写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篇最辉煌壮丽的诗章,体现了一个民族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坚韧不屈的伟大精神!”
战争年代,学校各项资源有限。杨耆荀老先生回忆,我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当时也在西南联大求学。在一次做化学实验时,他和另一位同学一个小组做实验,每组发给一个火柴盒和三根火柴,要求做完实验后要把火柴盒交还给实验室的管理员。结果他们做完实验后忘记把火柴盒还回去,还丢进了垃圾箱里。管理员向他们索要时,他却回答说,“一个破火柴盒还要它干嘛”。管理员将此事汇报给了当时在化学系担任系主任的杨耆荀的父亲杨石先,他严肃地批评了吴大观。吴大观牢记此次实验教训,做到爱惜公物,勤俭节约,此后在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制造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虽然条件恶劣,但联大师生秉承“刚毅坚卓”的校训,怀着抗战必胜的信念,专心学术。
何振宇介绍了何炳林、陈茹玉院士生前对西南联大学习生活的回忆。“那个时期,躲空袭炸弹是常态,饿肚子是常态,但抓紧时间刻苦学习更是常态,到毕业时班里的同学被淘汰了一半也是常态”。
“联大在8年的时间里,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为中国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苏庆鹤谈到。
我们的加油之旅
为什么在内忧外患情况下,西南联大依然能够出现这么多人才?今年9月份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吴宝璋,现在他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联大师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复兴信念。
他认为,“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西南联大校歌、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最能反映联大精神。校歌当中的“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等歌词,以及冯友兰在碑文中写到的“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之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等内容,充分体现出联大师生对于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期许,这与当今“中国梦”的实质内容是相一致的。我们要继承并发扬联大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风霜雨雪八十年,燕舞莺歌换新颜。告慰先人中国梦,加油撸袖誓为先”,是黄满在上完课后发出的感慨。
“虽然时代不同了,境遇不同了,但是,历史的承担同样沉重,我们需要把个人事业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的大业结合起来,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领域中,不屈不挠、勇于攻坚克难,达到理想升华的境界。因为我们的先辈做到了,我们也一样能够做到!”何振宇自信地说道。
这节课最后,龚克在黑板上书写了黄钰生先生1986年为南开校园的联大纪念碑书写的碑文作为结束语,“集三校之俊彦,育四海之英才。安贫乐道,师生同侪,科学民主,壮志满怀。念昆明八年之既往,迎廿一世纪之即来!”
西南联大仅存在8年,却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奇迹。作为联大的后人,要传承广大联大精神,“刚毅坚卓兴国,允公允能育人杰”,加速学校“双一流”建设,实现联大先贤们振兴中华民族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