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南开人】李正名:把信仰种进泥土里


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更新时间:2021/10/09 阅读次数:

“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背诵党章,在关心今年的粮食价格。”

  2021年10月4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李正名先生在身边学生的陪伴下走完了90年的人生历程。这位执教60余载的尊师长者,中国农药科学领域泰斗、南开师生敬爱的“001号”大先生永远地将背影留给了我们。

  “每次开组会,先生总是先要讲讲党中央的最新精神,要求我们要朝着党和人民的需要进行科研攻关,用创新的农药研究守住粮食生产这条‘生命线’。”李正名生前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忆起恩师,课题组博士后孟凡飞眼含热泪,“病榻前,他鼓励我们要这么继续干下去。”

  从放弃优渥条件、排除万难回到祖国,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海归”;到扎根中国大地、“从0到1”研发绿色农药,当起躬耕陇亩的“农民”;他把“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员信仰种进了泥土里,把南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爱国之志刻在了风骨里。

  他的一生,为中国农药“正名”,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他的一生,深爱这片土地,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的一生,培养了大批农药科学人才,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效绿色除草剂“单嘧磺隆”,将中国农药科学发展推向了新高度。

志气:要给中国人争气,一生为中国农药“正名”

  李正名于1931年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投身于祖国科学事业是他儿时的理想。1948年,他申请到美国南卡州埃斯金大学的奖学金,远渡重洋学习有机化学专业。

  “当时我们国家还很落后,在美国学习时经常遭‘白眼’。那时,我便下定决心,一定刻苦学习、提升本领,给中国人争气!”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盛行,国际形势突变,美国开始阻挠我国理工科留学生归国。1953年,学业优异的李正名获得读研资格,但心系祖国的他决心踏上归国之旅,最终历经波折、几经辗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海归”。

  “当时有人不理解,为何我要放弃在美深造学业机会,回到当时条件尚较艰苦的祖国。回国后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做贡献,不断得到领导和同志的鼓励帮助,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今年1月,李正名曾在《九十岁自述》一文中感慨道。

  回国后,经教育部分配,李正名来到南开大学工作,遇到了终生难忘的恩师杨石先校长,担任他的科研助理,随后又成为一名研究生。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曾很长一段时期不能生产农药。新中国成立后,各项建设事业刚刚起步、百废待兴,农民逐渐开始使用农药,但来源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农药生产急需大量专业人才。

李正名(右)与老师杨石先(左)

  “由于当时外国对新中国实施封锁,学校谈不上有什么科研条件,仪器药品几乎都买不到。”在十分简陋的实验室里,李正名听从杨石先校长安排,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主动与国家需要对接,由元素有机化学转向农药化学研究,自此一生与农药研究结缘。

  1956年,李正名从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001”号硕士毕业证,随后留校工作。

  1958年,杨石先委派李正名负责组织协调几个年轻研究人员突击完成新建天津农药厂上马有机磷杀虫剂项目的合成工艺。这是我国第一个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因为没有太多相关资料,研究过程非常艰难。李正名与同事为了赶任务吃住在实验室,一干就是40多个日夜,愣是把关键技术难点攻了下来,提供生产单位采用。

  1962年,南开大学建立起中国高等院校首个化学研究专业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开启了我国有机磷农药研究的新征程。作为研制有机农药的第一批中坚力量,李正名和其他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攻关,他们把草稿纸上的化学分子式转化成一批批国家急需的农药,填补了国家农药研究空白,实现了我国农药生产“零”的突破,亿万农民用上了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农药,为保证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骨气:农民叫你一声“老师”,就要做他们用得起的农药

  “在我国经济困难时期我曾去过宝坻、沧州、吴桥等地。”李正名先生生前在接受采访时曾提起过一段往事。

  为了搞好农药科学研究,当时的南开师生频频下乡锻炼。有一次,李正名来到沧州后史楼大队,看到生产队长每次做饭之前都要到邻居家用麦秸引火,很是诧异。“我问他:队长,你去供销社买盒火柴多好,才一分钱一盒。他说:老师啊,我跟你说,我家口粮都是队里发的,我每年还欠队上好多钱,因此没有现钱呀。”

  这件事令李正名感触至深,被他称之为“思想再教育”的过程:做研究就要扎根中国大地。在个人研究事业前途与国家人民实际需要中,他选择了后者。

  “比如说我们搞农药,一定要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有些同志做出来的成果药效很好,但算计一下每一亩地要花费几百元来买药,农民哪里负担得起?在不了解国情的情况下搞科研,科研可以搞得非常好,文章也写得很有水平,但仍旧不能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

  1980至1982年,李正名在杨石先校长的建议下,受教育部派遣至美国联邦政府下属的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学习研究解决农业科技创新和前沿问题。回国后,李正名集中精力开展了国内昆虫信息素的研究工作。这既是开拓无公害控制害虫新型研究方向,也是瞄准世界农药研究前沿的实践探索。

  李正名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昆虫信息素和拟信息素的人工合成及其结构和生理活性关系研究”,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槐尺蠖、茶尺蠖性信息素的分离、鉴定及化学合成”。此外,还利用有机铜、有机锂、有机硼、有机砷等新型有机金属试剂进行立体有机合成了拟棉蚜警戒素、印度谷螟性信息素等。在夜丁香花中鉴定出超微量物质27种,首次确定其中4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驱避蚊虫活性,并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另外,为了进一步拓展天然生物活性调控物质的研究,还从矮糠中鉴定出了芳樟醇、草蒿脑等32种化合物的超微组成,为这一领域的超微量生物活性分子的探索研究贡献了一份力量。

  起初,李正名考虑将昆虫信息素研究尝试用于国内的茶叶种植研究项目中,却发现成本太高很不现实。于是,他放弃了“最先进”选择了“接地气”,立志要做农民买得起的农药。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场小麦锈病在我国西北地区爆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管用的药被外国垄断,价格炒到每吨100多万元,农民根本用不起,看着庄稼减产只能干着急!”

  李正名临危受命,作为全国攻关组负责人之一,他带领团队开始了高效杀菌剂FXN新工艺的研究。历经4年多的艰苦付出,终于攻克技术难点,投放市场后,产品质量和使用效果均优于国际标准,而成本仅为进口农药的四分之一,这项技术也成为农药学科中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技成果。

  “我们党始终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事业的基石。”1983年,李正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出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所所长。今年7月1日,这位有着38年党龄的耄耋老人在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感慨万千,不忘嘱咐后学。

底气:20余年努力,使中国成为具有独立创制除草剂能力的国家

  “常有人问我:你们的农药有没有毒?每次我都耐心解释──这种新除草剂(注:单嘧磺隆)的毒性比牙膏毒性低50倍。”

  上世纪90年代初,李正名带领团队开始对磺酰脲类除草剂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创制一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外统计,创制开发成功一个新农药品种全过程需要3亿美元和12年以上的时间。

  “我们经费少,但认为这是有意义的挑战,因为我们国家迟早要走自己发明创制新农药的道路。”过往谈起自己的农药科学研究事业,李正名先生总是神采奕奕、目光坚定。

  在系统地研究了磺酰脲的相关文献以后,李正名认识到创制工作必须跳出国外大量专利所覆盖的保护范围。经过长期大量的工作,他带领团队首次发现含单取代嘧啶环的磺酰脲新结构分子呈现卓越药效,并在1999年联合国工业发发展组织(UNIDO)国际会议上提出了磺酰脲除草剂三点构效新规则。

  随后,李正名指导团队合成了近千个新结构分子,从中发现单嘧磺隆(编号#92825)等5个新分子具有超高效除草活性。最终,从国内原料综合考虑出发选定了单嘧磺隆进行田间试验。

  经过20余年的努力,李正名团队终于成功创制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超高效谷田专用除草剂单嘧磺隆,并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创制新除草剂的三证,填补了国内外谷田专用除草剂的技术空白,解决了我国多年谷田除草剂药害的瓶颈问题,打破了发达国家创制新除草剂在我国的长期垄断,使中国成为继美国等发达国家之后,国际上少数几个具有独立创制新除草剂能力的国家。

今年4月,李正名院士团队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开幕展

  “单嘧磺隆作为我国首个创制除草剂品种,在分子设计阶段就选择了低价化工原料,产品价格对一般农民来说都可以买得起。”

  2017年,为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科研成果更好地走向市场、服务农民,南开大学将单嘧磺隆绿色工艺技术独家转让给河北兴柏药业集团公司投入市场。目前,单嘧磺隆在全国已示范推广累计600万亩。单嘧磺隆配合其黄金搭档“张杂谷优种”,助力河北、山西等多地脱贫攻坚,实现精准扶贫。单嘧磺隆(谷友)除草剂配合“张杂谷优种”走出国门,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科技成果,被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纳米比亚、尼日利亚等国家先后引进并推广,在非洲等干旱国家的粮食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承:30年师恩难忘,60载桃李芬芳

  “我有幸能跟随杨老30多年,继承和发扬他的治学思想和科研事业,在南开传统的爱国主义和‘公能’校训中熏陶自己,在思想和工作上不断进步,在岗位上恪守职责,努力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不敢有所懈怠。与同志们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绩,深感自己没有虚度年华。”去年12月底,南开师生提前为李正名先生庆祝了他的90岁生日,他写下了《九十岁自述》一文。

  校史资料里,留存了一张李正名先生与杨石先校长的合影。合影中,杨老静静坐着,李正名望着恩师洋溢着青春的笑脸。

  2015年,在杨石先校长逝世30周年之际,已经84岁的李正名将获得的“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的50万全额奖金捐赠给了“杨石先奖学金”——这个只颁发给每年度南开化学本科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在捐赠仪式上,他说,只想与大家共同回忆杨石先校长光辉的一生和他为南开大学做出的杰出贡献,不希望大家为他捐赠、多费笔墨。

  他骑着单车来,又独自骑着单车离去。

  从年少到晚年,90岁的李正名在南开园骑车穿行了68个年头,他长期投身于农药创制基础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著作8本,为国家指导培养了180多名研究生。

  李正名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1998)、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5)、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2014)、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终身成就奖(2016年)等70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

  作为国内绿色农药的主要倡导者,李正名在2002年9月第188次北京香山科学会议上,首次提出“绿色农药创制”的指导思想。他先后主持了国家“六五”到“十三五”各类农药重点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他始终致力于扎根祖国,响应国家需求,为我国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的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把一生奉献给了教学科研,奉献给了祖国大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农药的生产与使用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今后我们研发的目标是创制新一代农药:即绿色农药、生态农药、无公害农药,从分子创新开始就要考虑生产工艺绿色化、零排放和无害化,在提供给农业发展具有各种特殊功能的新型农药的同时,不容许在任何环节污染我们美丽的环境和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提高我国的创制理论水平,担当起我们对我国科技进步的社会责任。”2019年,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后,李正名曾谈起自己接下来的工作目标。

  “创新不是年轻人的‘专利’。知识分子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创新到老,要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在教学科研一线,李正名先生总是穿着朴素、真诚待人,如春风化雨,教泽绵长。

  “我跟随李正名先生整整20年,最难忘的莫过于先生总是平易近人,不肯给任何人添麻烦。他教导我们与人为善、水低为海,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科研,都要先学会做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李玉新望着恩师的照片,说:“最后我们陪着他,他给我们讲了从前的不易,叮嘱我们一定要‘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把他未竟的事业延续下去。”

  今年6月,为迎接南开园102届本科新生,李正名先生写了一封信。他深情地说:“在南开工作与生活,老一辈知识分子爱国、敬业、立德育人的高尚品质深深感染着我,南开大学鲜明的爱国主义传统与‘公能’校训精神也在不断哺育我。”

  “年轻的小友们,也真诚希望你们能够将南开大学的优良传统秉承发扬,在这渤海之滨浸润学术思想,在这北辰学府磨砺奋斗精神,继续推动中国的原始创新和社会进步。 ‘旭日初升’的你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将担负起伟大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真正做到‘小我融入大我’,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交出一份使广大人民满意的答卷。”

  斯人已去,余音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