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师恩】一个信封,六年师生情


更新时间:2015/06/24 阅读次数:

  ——谨以此文献给导师南炳文先生

  历史学院 博士毕业生 李建武

  编者按:

  伴着马蹄湖初绽的新荷,离别的笙箫又一次在南开园奏响。离别的伤感中总饱含着浓浓的回忆与感动,纵有千言万语也倾诉不尽对恩师、对南开园的眷恋与感谢。为了引导毕业生用文字表达毕业生的感恩情怀,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南开研究生》杂志社组织开展了“感怀师恩,且歌且行”征文活动。相信这些感怀文章定能引发校友共鸣,即日起本网陆续转载。

  自2009年负笈入学跟随南炳文教授攻读硕士学位以来,已在南开园经历了六个寒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如今毕业在即,回首六年往事,惟有这段师生情是贯彻始终、受用终生的。

  

  六年记忆最深的是南先生惠赐的一个信封。研一刚入学,我对学术研究还是一片茫然。一次,向导师请教一个问题,导师说你需要去查《中国善本图书综录》,里边包含全国各大图书馆所藏的善本书,接着从自己书柜中拿出第一册来,让我自己查找。我准备按照偏旁或笔画进行检索,导师说不能这样检索,需要用四角号码检字法,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接着老师将“四角号码”口诀说了一遍,说完看着我还未懂,想随手拿张纸写下来,桌上尽是先生亲笔摘抄的资料,于是在抽屉中找到一个用过的信封,边写边讲,“一横二垂三点捺,叉四插五方块六,角七八八小是九,点下一横是零头。”先讲其用法,并举实例,对每句口诀进行解释。然后,先生出了两个字,让我自己动手查找。通过实际的操作,深深感受到前人学问之博大、祖国文化之璀璨。为了防止我忘记,先生将信封赠给我,希望我回去多多练习。六年已经过去,先生所教的四角号码已经熟记于心,在使用古籍时经常用到,每次使用时都会联想到那个下午导师耐心讲授的场景,信封保存至今。

  与先生的交往始于研究生复试。2009年4月研究生复试结果出来,并且得知导师为南炳文教授时,仅仅是兴奋得不知所言,因为当时对学术界了解不多,这是唯一听过的大家名字。带着无知无畏的心态,进入南开大学学习,最初不知道如何入门,导师先要求我通读《明通鉴》一书,并阅读相关论文两篇,每两周去汇报一次。记忆最深的一次是自己卖弄,明明不懂却引书中一句话“王言何可反”,导师一言中的“王言何可反汗”,并耐心解释其意思,至今仍令我汗颜。

  先生对学术的严谨性要求甚高,从不希冀生僻的理论、新鲜的词汇来装饰文章,文字不求高深,但考证功力很深、所用资料甚全。尝见先生为考证一条明人沈周赴南京的时间错误,亲手抄录资料达二、三十页纸,相关诗词全文抄写,故而所得结论着实令人佩服。先生枯坐板凳、全年无节假日的事迹也为全院师生所熟知。先生堪称做学问的榜样。先生对学术严谨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上,毕业论文写完后一个月内,思想有些放松,每天想着休息、调整,学业落下不少,先生及时发现并制止了这一势头,告诫学术永远不可以放松,以自己亲身的例子来说明学术研究贵在坚持。

  先生博学多识,所发见解深刻,超乎他人。每次听讲座或学术汇报,南先生是听得最仔细、最认真的,他的点评和发言总能从较宽的视野、较高的立足点给人以深刻的启发。论文开题时,我选择的题目是明代镇守内官研究,框架结构论述了镇守内官的沿革、任命、职责等方面,自认为研究比较全面,先生顿时指出其不足之处,首先这一研究不应是孤立的,它是明代内官制度的一部分,是中央内官制度向外的延伸与扩张,并且这一现象不是突然产生的,有其历史渊源,唐宋时就派内官监军,要从纵向上对两者进行区别。先生之言顿时让我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对进一步的完善极具启发性。

  从南先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待人的谦逊非同一般,每次请教问题,先生都会视为贵宾来访,临走出门后,先生总是起身相送,然后在门口目送我离去,并且直到自己身影消失,先生才肯回去。在平时的交谈中,先生从不高高在上,总说师生其实是一辈子的朋友。有次先生大作《明清考史录》出版,向先生索书并请题字,结果先生欣然题字“学弟李建武惠存”,“学弟”一词实让我诚惶诚恐,愧不敢当。

  六年的研究生学习,在南先生身边耳濡目染,对学术研究逐渐有了入门之感。就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按时完成学业,顺利毕业,这一切都归于先生的指导与帮助。欲向先生表达谢意,先生却不以为意。报答无方,谨撰文以记之。

  先生实有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