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师恩】与导师李新宇老师相处二三事儿


更新时间:2015/06/29 阅读次数:

文学院硕士毕业生 高杉

  我是相信缘分的,师生之间也存在一份默契与机缘。初入南开大学师生互选后,我有幸跟随现当代文学专业李新宇老师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学习时光。离别前回首,三年间与导师相处的几个片段依然清晰可见。

  与导师最初的接触是在课堂上。李老师的课不同于以往我听的所有的课。印象最深的是一门“鲁迅研究”。李老师在讲鲁迅,也在讲述当时的那段历史:重新评价孙中山、段祺瑞等人的功过是非;揭示国民革命在很多方面的落后之处;探讨国共分裂的内在原因;寻找五四运动真正的发动者和领导者……李老师的课并不枯燥,除了丰富的文学历史知识,还会穿插谈谈自己的一些体悟。比如在谈到如何进行写作时,他强调一个作家进行创作,一定要有自己的话语、思想和立场,构建自己的话语系统。这种话语系统是在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把握上,对中国世界文学的全方位理解后,开始自己的创作。从老师口中,我知道了真正的文学源于生命的深刻体验,需要对自己做出准确定位后,将自己写的作品放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看有没有价值,写毫无价值的东西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李老师不是从司空见惯的写作方法入手,而是从一个高度着眼,给予了学生自己的建议。

  刚开始除了上课,我们交集并不太多。记得第一个寒假结束,返校后去看望老师。由于假期没有读书,很是心虚。李老师问我假期做了什么,迎着老师的目光,不敢撒谎,只好实话实说,告诉老师整个假期忙着参加亲戚同学的婚礼。没想到,李老师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从过去婚礼的习俗谈起,绞脸、花轿、彩礼、嫁妆、过门、拜天地、入洞房……一个个过去的婚俗让我大开眼界,觉得特别新鲜。回到当前,老师感叹现在婚礼模式化太过严重,失去了原本的特色,过去正统的礼仪文明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一年后老师的散文集《故园往事》出版,这些描写故乡习俗文章都收入其中,每次读起来都感觉回到了那个午后,仿佛老师亲自给我讲述那些有趣的风土民情,也启发我思考当今的文化现状。

  李老师平时对学生没有过多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的空间与自由,学生们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兴趣学习与研究。一次,我发电子邮件希望老师推荐本好书,没想到两天后上课,李老师将一张书单交给我。书单是打印好了的,上面列着哲学、历史、文学等各个学科的书目。老师还亲自在上面做出了修改,删去了几本书,又手写加入了几本。李老师处理学生问题的认真程度与开阔的学术研究视野让我顿生佩服。还有一次,我们聊天,他突然提起我博客里的一篇文章,那是我很久之前转发的,自己都淡忘了,没想到老师不但看了,还一直记得。也许老师一直不动声色,其实一直默默关注着每位学生的动态。

  研二时我迷上了写作,论文,散文、书评、随笔、剧本都创作了一些。每当我把写完的东西拿给老师看,他总是用简单犀利的语言给我点评。当我为一本流行的书写了一篇书评的时候,老师会不屑一顾:“这本书也值得你写篇书评!写评论应该先选好评论对象。”当我做一份民国刊物研究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仅仅一句“去翻阅原始资料”便没了下文。偶尔他也会为我的文章提点具体建议,比如书评的题目可以润色一下,剧本内容可以加点“戏”充实一下。每次都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开始我总是摸不到头脑,但是三年后的今天再回想,却恍然大悟。我明白了选择的重要性,了解到回到历史现场的最佳途径,认识到细节不可忽视。也许导师就是这样,用最简单的语言给你点拨,指出缺点,指明方向,具体怎么做,就全靠你自己努力了。

  李老师对书法、雕刻、紫砂都极感兴趣。一次去导师家,他心血来潮,从楼上搬下个大抽屉让我看他的宝贝。抽屉里面全是老师收藏的石头。老师问我最喜欢哪块,我看来看去,很难选择,最后指着一块亮晶晶的白色石头,说喜欢这个。李老师哈哈大笑,告诉我这块质地是最普通的,大街上很容易捡到,当初觉得它外表光滑、颜色特别便收藏了。听完老师的话,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之后老师一块块石头给我讲起它们的来历:有的是朋友送的印章石,有的是外出旅游带回来的,有的仅仅是看它形状、纹理或色泽奇特便收藏了……普普通通的石头,在老师口中仿佛具有了灵性,每一块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讲到兴奋处,老师的眼睛里闪着亮光,我也跟着开心起来。原来单纯的兴趣爱好会让人如此快乐,这与金钱等外在的东西无关,一切是那么美好。

  研究生最后一年是极为难熬的,当论文与就业的压力一起袭来,状态与前两年完全不同了,当初的闲适转变为不安和焦虑。我的毕业论文题目虽然很早就确定好了,但是却迟迟没有将初稿交给老师过目。三月初的一天,本来我与导师商量好讨论一下论文,但临时接到通知去上海参加一所高校的面试。李老师让我放宽心态,以工作为主,先去面试。在上海等待面试结果的七天格外漫长,南方的湿冷、异乡的孤独、未来的迷茫通通叠加在一起,而论文也让我头痛不已。我心惊胆战把写的不成样子的论文发到老师邮箱,然后给老师发了一条短信,表达了我对论文的担忧,老师的回复很简短:“安心面试,论文不要紧,回来再改。我们把它弄好就是。”老师的话让我放下了悬着的心。晚上收到老师的邮件,一打开文件,我就惊呆了,整篇文章密密麻麻,导师将需要添加内容的地方、需要删除的词语和段落、语言表述不清楚的地方用不同的符号进行了标注,连错别字与标点符号都帮我一一修改过了。李老师在给学生减压的同时,却把辛苦留给了自己,这一刻我热泪盈眶。我深深知道自己读书不多,做事拖沓,距离一个合格的研究生还有很大距离。很多次我是不敢注视李老师的眼睛的,因为他睿智的眼睛能洞察一切秘密:我的无知,我的懒惰,我的浮躁……但每当我抬起头,迎来的总是一束温暖与包容的目光。

  李老师不喜欢繁琐的东西,崇尚简约、自然。他爱穿格子衬衣,多少年来几件纯棉的衬衣总是来回换着穿。李老师房子里有个小院子,他开辟成了菜地,里面生机盎然。每次学生去老师家,师母总会亲自下厨,将种的天然环保的生菜、香椿、丝瓜等蔬菜让大家尝鲜。师母的手艺配上李老师亲自酿的青梅酒,不知美醉了多少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小院里的一棵石榴树,石榴成熟后老师总会留下一些,亲自送给学生。李老师精心剪下的石榴多是两个一组,红红的石榴配着几片绿叶,格外好看。每次拿到石榴,我总舍不得马上吃掉,先放到宿舍欣赏几天,直到皮儿有些干了才慢慢剥开,甜甜的石榴让我终身难忘。今后远离天津在南方工作,每当石榴成熟季节,虽然再也尝不到记忆中的味道,但是遥遥一想曾经与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心中也会泛起丝丝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