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向社会“招标”选修课


更新时间:2017/03/02 阅读次数:

 “我们的老师是股权投资公司的副总裁……”“‘泥人张’传人正教我们捏泥人……”“相声演员上讲台,课堂气氛果然很high……”从220日开始,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二周,南开大学的本科生发现他们选修的通识课有了新变化:新的老师、新的授课方式、新的课堂体验。

   这些新变化源于2016年底南开大学的一项教改举措:首次面向全社会开放本科生讲台,采取“招标”形式,新建一批通识选修课优质课程,同时辅之以“多人拼课”“小班教学”“弹性课时”等一系列配套措施,让公选课堂真正“活起来”。

 

改变选修课的教学生态

大学开设通识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多元兴趣、提升综合素质。然而,优质课程占比不高、课程通识程度不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等问题,使得这类课程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0161118日,南开大学发布《关于招标征集部分通识选修课程的通知》,面向社会“招标”课程。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杨光明说:“为了打造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模式新颖的优质课程,我们就要大胆创新,开放讲台引入社会资源。”在该校确定的首轮“招标”课程中,包括艺术实践、经济管理、科技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人文社科、外语5大类16个小类。对于课程申请人的资格则“不限职称”,一旦通过考核,即颁发“南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特聘教师”聘书。

为鼓励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公选课堂,南开大学在“授课模式”方面也鼓励创新:可多人组合授课,还实行“弹性”课时,既可以整学期上课,也可以提高周课时数,压缩课程时间。为了实现从“分数导向”转变为“兴趣导向”,“招标课”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不以考卷定成绩。“我们努力使‘招标课’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所以,鼓励‘招标课’大胆革新,最终目的是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授课效果,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杨光明说。

这份改变选修课教学生态的特殊“招标”公告一经发布,就吸引了社会普遍关注。征集截止时,该校教务处共收到49门课程的申报材料,其中非本校教师申报的课程就有25门。经过层层选拔、审核,其中16门获准开设。

“中标”课程的校外任课教师有的来自投资业绩卓越的管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校友企业,有的是颇负盛名的天津非遗传人,有的来自校外职业培训机构、兄弟高校、合作办学的科研单位。6门语言文化课程的授课教师团组,则是来自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外国留学生。

 

“招标课”老师各显神通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招标课”的老师们各显神通。

语言文化类课程多是互动翻转的“导游型”。孔子学院的优秀留学生担纲教师,地道的外语和流利的中文自如切换,以语言为中心,以文化为背景,像导游一样带领学生感受异国风情。“我还想带着我的学生一起做墨西哥的美食,他们一定很开心!”《西班牙语入门》授课老师、墨西哥姑娘姚紫兰说,每当看到学生反馈说如何喜欢这门课,她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重视动手能力是很多来自社会“投标者”的共性。胡晓鲁是韦尔为科技公司的高级经济师,也是南开大学2001级的校友。她中标了“三维虚拟仿真场景制作”课程。“VR技术可以与许多传统产业衔接,创造无限可能。大学生们了解、掌握这门新技术,对于未来的就业创业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都有好处。”她告诉记者,她的课程将会有一半的课时让学生动手创作。

有些课程不仅让学生课上有了兴趣,也激发了课下学习的热情。

《评书、相声鉴赏与实践》这门原本“捡漏”选上的课,却给了商学院赵颖珊同学意想不到的惊喜:“从没想过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近距离与表演者接触。我赚到了!”主讲这门课的教师是高校相声艺术团的青年优秀演员张放。“张老师艺术修养深厚,在活跃的互动氛围下,课堂上看手机、走神儿打盹儿的现象一点儿都不见了……这样的教学效果真是令人欣慰!”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师鲍震培感慨道。

作为南开大学推进通识选修课建设与改革的尝试,面向社会的课程“招标”今后还将继续。“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打造出一批学生真心喜爱、踊跃选修的品牌课程,从而引领通识选修课改革,实现其应有的教学和育人效果。”杨光明对此很有信心。      (陈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