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我校首批杰出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中国哲学学科的开创者方克立教授做客“南开百年大讲坛”,为哲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南开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的学术讲座。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和学生到场聆听。
方克立教授在讲座中首先回顾了自己自35岁到56岁在南开大学哲学系任教的人生经历,结合珍贵的历史照片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南开中国哲学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方克立教授讲道,南开大学哲学系的中国哲学学科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于1982年获批硕士点,1986年获批博士点,成为国内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尽管当年物质条件艰苦,但是广大师生依然能够克服困难,打磨出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讲座中,方先生特别强调南开中国哲学的研究传统在于:一方面注重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研读和思考,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及时把握国内外学界前沿动态,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讲座最后,方克立教授对南开青年人提出了殷切的期望,鼓励大家继承前辈传统,珍惜青春年华,刻苦钻研,为南开哲学学科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讲座由哲学院院长翟锦程教授主持,他在总结中说,方克立先生的为人为学代表了南开哲学的底蕴和品格,希望全体师生从老先生身上学习和继承这种品格,并立志将其不断发扬光大。
方克立教授生于1938年6月,湖南湘潭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曾任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天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成员和召集人、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方克立教授于1973—1994年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同时继续在南开指导博士研究生,直到2011年最后一名博士生毕业。在南开的三十八年中,他致力于哲学系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先后培养了29名博士、15名硕士,使南开大学中国哲学学科成为全国重镇。
方克立教授在学术上卓有建树,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对近四十年的中国哲学学科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上世纪80年代,他开创了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作为国家“七五”、“八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的负责人,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90年代,他提出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保守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对立互动的思想格局,已得到学界的公认。新世纪以来,他继承并发展了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文化观,提出了“马魂、中体、西用”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给予思考。他的代表作品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等,另主编多部丛书、辞典和国家级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