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载南开一生情 ------访王恩厚老校友


更新时间:2016/11/18 阅读次数:

王恩厚照片2.jpg

侧记: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不苟言笑,实则平易近人是王恩厚老校友给人的第一印象。跟随王老的记忆来到刚复校的南开,体味他对母校的热爱;了解王老的学习与教育生涯,感受他纯粹的学术之心和传道授业之心;倾听王老对年轻一辈的些许担忧与殷殷期望,我们感慨良多。

 

校园往事一生忆,母校之情一生牵

 

  王恩厚老校友于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选择南开大学是恋乡情结,选择历史系是兴趣使然。刚复校的南开大学,百废待兴,原在八里台的校址由于日兵的长期破坏已无法继续使用,于是在六里台建文学院,简称“北院”。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汇成了王老一生珍藏的回忆。

  在那个年代,考上南开大学的人屈指可数,文学院三个系一共仅有一百五十多人。校园内学术氛围浓厚,在王老的记忆里,大家的生活就是宿舍,教室,图书馆,人人都怀着对知识无限的渴求,心无旁骛地学习。谈起当时的师生关系,王老用了“不分彼此”这个词来形容。他忆起当时学“宋辽史”时的经历:当时选这门课的只有王老和另外一名同学,天气渐渐转凉,由于教室里没有暖气,很是寒冷,于是他们就提出去老师的家里听课,在上完课后,老师便留两人吃晚饭,吃完饭又与老师聊到很晚才回学校。王老说当时的很多知识除了书本,课堂,更多的都是通过课余时间与老师们聊天得到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开心的,学习到更多知识是一种享受,学生有问必问,老师有问必答,所以当时学生都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在北院的和平湖是王老记忆中欢乐汇聚之地。正如王老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北院师生因为‘近水楼台’,所以能独享宜人的湖光景色,占有岸边垂钓,湖中戏水,漫步柳岸,游泳滑冰等多种便利”,虽然时过境迁,北院,和平湖早已茫然无存,但它们永远留在王老等北院南开人的心中,即使现在,透过王老的话语,也能感受到北院,和平湖给他们带来的喜悦与历久弥新的回忆。

   就这样,在母校的点滴,让王老深深爱上了这里。自1979年南开大学决定恢复南开校友会活动后,王老当即报名参加校友活动,以期与母校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学校发展概况,并多次在《南开校友通讯》上撰写文章,将他的回忆,他对母校的热爱付诸笔上。流年似水,虽然昔时景已不在,但那段被师生情谊,同窗情谊渲染的时光却在王老心中鲜活如旧,对母校的热爱成了他一生牵动的情结。

纯粹的学术之心,独到的传道授业

  “当时的梦想就是当大学教授。”王老这样说道。王老热爱历史,希望学有所成,并将自己的知识传播给更多学生。在南开的四年学习为王老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因为地主出身的家庭背景,使得王老在毕业时仅被分配到一所中学教书。但是,机会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后来,王老便得到了在天津师范大学教书的机会,在这里,通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自己当时的梦想。王老还广泛查阅相关古书,为天津河西区写了多达140万字的史志,使得河西区的历史能以文字形式代代流传。值得一提的是,写这本书时,王老还创新性地以“不论是否为河西区人,只要对河西区有贡献就写入书中作为新标准,这种敢于突破常规的思维令人敬佩。在教书期间,王老开了《中国通史》和《中国工具书种类和使用》这两门课程。“课程要结合实际,不管何种专业,工具书都是学习的钥匙”,他如是说道。就这样,王老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了几十载,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子。

隐隐忧虑,殷殷期望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太浮躁了。不管时代怎么变,在大学里还是要刻苦学习,还是要肯吃苦”王老带着隐隐的忧虑说道。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的生活也不再像当时那样简单。大学里也充满了各种选择与诱惑,但是正如王老所说,刻苦学习是怎么也不应该丢弃的。学生们应该追求一个更纯粹的大学生活,努力在大学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以打下扎实的知识储备。这是王老对我们的期望。“希望南开越办越好,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王老对母校的期望,他也坚信着母校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采访:徐襟 陆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