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龙:南开的历史就是一部教育家励志故事


来源:严修研究会 更新时间:2022/04/16 阅读次数:

2022年4月10日,张元龙出席“从‘尚公•尚实’到‘允公允能’”学术研讨会——《严修纪念文集》首发式暨赠书仪式并发表讲话

尊敬的述祖主任、曹校长,各位学长、来宾和朋友们:

首先要祝贺曹校长成功举办通识选修课。曹校长最近邀请了12位院士,为南开讲授通识课。前两天是钟南山院士授课,有超过20万人在线观看,影响巨大。曹校长把自己资源都倾注到了南开。同时,也特别感谢曹校长多年来对研究会的热情支持,每年4月5日都出席活动,并且会给出很重要的指示,受到了广大校友的好评。

述祖是我的老领导,他对天津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的偶像。他对严修研究也有很大贡献,多年来一直支持我们,最近正在准备严修的话剧,我们很期待作品早日问世。

刚才大家的发言都非常好,思想活跃,形式多样,让人耳目一新。曹校长曾经跟我讲过,特别希望可以吸收更多的年轻人才到校史研究的队伍中来,我们算是尽了一些小力,今天就是一次检阅。

这次会议的重头戏之一是两本新书的发布。一本是胡海龙耗费很多时间精力挖掘整理的《南开学子语境下的公能精神》,他抢救性地采访了许多南开的老校友。看完这本书,我最重要的一个体会是,一所学校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不是你的考分,不是有多少人考上清华北大,而是要看在许多年后老校友对学校的评价,这个学校的教育是否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是一所学校,一所百年老校真正的价值所在。可以说,胡海龙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另一本是陈鑫的《严修纪念文集》。在书的前言部分可以看到关于严修研究历史和现状的介绍,陈鑫专攻严修研究多年,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是领头人。这本书编写得非常好,有历史沧桑感,在时间跨度与历史广度上把控精准,从多个维度丰富了严修先生的历史形象。我觉得,目前来看,严修研究还有待深入,要以此书为起点,继续挖掘严先生伟大的精神内涵。

南开能够在动荡年代中诞生、蓬勃发展,严修先生与伯苓先生三十年的精诚合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也给今天的我们一个启示,在团队中,核心人物的合作太重要了。伯苓先生说过,严先生的伟大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校长阅历丰富,说出这样的话,必有更深的寓意。在《纪念文集》中,有评价说严先生是封建社会的好人,是旧社会的好人,这个评价虽然有褒义,但也可能引发误会为贬义。历史是我们的根源和基因所在,不同社会阶段都有其糟粕和精华,正是这些精华才使我们的民族延续了几千年。严修先生所处的时代实际上正是一个历史转折的节点,是他们将过往的精华提炼出来,培养出了更多的、具有新思想、可以建设新社会的人才。严先生并不是老好人,应该说他是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社会的圣人。社会在转变的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教育的,这些人是我们绝对不应该忘记,绝对应当认真挖掘的。

多年的研究,让我现在越来越有一种感觉,就是南开的历史就是一部最有现实意义的教育家励志故事。从严张两位先生到不断发扬南开精神的历代校长,南开的发展越来越好,整个就是一部励志故事。我们今天讲了那么多的企业家、政治家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讲教育家。这正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教育家是万家之母,无论你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没有教育家,就什么都没有。所以教育家应当是社会最该推崇的。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迪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一个人坚毅的性格和精神。玄奘取经,追求真理几十年,这是一个人对信仰的坚定和坚持。愚公移山,是一个人带动几代人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执着。与他们相比,南开则有着更为现实的教育救国信仰,有历尽万难、矢志不渝的奋斗,有真实发生的、几代人传承不息的坚毅执着,并且现在我们越来越接近刚开始办校的追求和目标,那就是当时校长说的三句话:要与哈佛耶鲁,并驾齐驱,东西称盛;要以教育实现中国现代化,让中国在世界上获得应有的地位;要培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也就是严先生讲过的“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所以我说,南开是一个最有故事的学校,是最爱国的学校,是最成功的公益项目,是最积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影响世界的学校,也是最鲜明地提出并践行公能理念的学校。

公能理念是南开克服困难坚持下来的动力。公,是大公,为社会;能,一定要和日新月异结合起来。公能理念应该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解决个人和集体关系的钥匙,南开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解决得最好的学校。公能理念可以说是为人民服务,1950年的时候,校长就说过为人民服务和公能是相通的。公能理念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科学与民主,是我们追求的真谛。公能理念就是爱国三问,就是苦干实干傻干,是越难越开的南开精神。我认为,公能理念还是“私立非私有、留德不留财”最好的诠释。

今天我们的研究正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我们应该继续发掘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现实服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张元龙,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严修研究会和张伯苓研究会顾问。文章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