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文科 提速“双一流”建设


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更新时间:2021/03/09 阅读次数:

 ——南开大学设千万基金助人文社科发展

  校内即可申请、不论职称资历、项目类型多样、结项评价不再“唯论文”导向、项目人员费占比60%……

  近日,南开大学正式设立“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每年将筹集1000万元经费,为人文社科发展“夯基搭台”。这也是南开大学首次在文科领域设置专项发展基金。

  此次“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项目,立足于新文科建设,主要用于资助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与国家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对策研究,以激发教师积极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筑人文社科学术高地。

  基金设立消息一经发布,被光明日报、央广网、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网、教育部微言教育、新京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并得到了校内不少教师的积极响应。据南开大学社科部统计,截止到目前,文科发展基金拟申报共计已有270余项。

  打造引领平台 滋养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最难的就是没有科研项目,那意味着研究方向无法集中、定位。幸运的是,学校这次设置的基金给我们提供了科研的机会和条件。基金针对性强,资助力度和范围都大幅超出以往,有助于中标的中青年教师为未来申报各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积累前期成果和理论基础准备。”作为“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青年项目的申请者之一,经济学院副教授刘程诚恳地道出了许多青年教师的心声。

  据了解,“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项目设科学研究和智库研究两类,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科学研究类项目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智库研究类项目包括定向委托项目和自主选题项目。所有项目面向全校教师开放,其中重点项目拟资助10项(每项20万),一般项目拟资助20项(每项15万元),青年项目拟资助40项(每项10万元)。

  南开大学社科部部长盛斌介绍,申报文科发展基金项目需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基础研究项目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力求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和较高的学术思想价值;应用研究项目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力求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

  借助这一平台,文学院教授周志强申请了“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重点项目,“有了这笔基金的支持,老师们可以开展更多工作。例如出一些著作,加大与同行的学术交流,在一个相对宽裕的时间内去攻关难题,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形成早期的研究成果,在未来一些重大项目的申请和其他课题研究当中可以保有比较好的竞争力,从这一点上来讲,基金的设置确实激发了不少老师的科研积极性。”

  人文社会科学到底怎样才能持续性发展?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表示,对于南开大学来说在于是否具有引导性。“老师们的项目申请必须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又要具备自身研究特色,同时还有师德师风等系列要求,这是一个系统性、高标准的科研培训。通过整个项目参与,老师们能够进一步梳理自身研究方向,明确自身特色优势,为后续科研打牢基础。”

  实行多维度考核 形成独特人文传统

  “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在项目结项时,研究成果将坚持多元认定,突出质量导向、学术影响力、社会贡献、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对人文与社科的分类评价。

  根据《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管理规定》,项目负责人在执行期内,除发表中英文期刊论文、出版专著之外,获得的相关国家级人文科研项目、以及由评审专家认定的特色贡献成果(如译著、报告、重要中央媒体理论版文章等)均可作为考核认定要素。

  “人文社会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各学科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以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考核。对于项目的结项,‘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规定实行多元化考核,这一分类评价的做法体现了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重视,有利于各学科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学功如是评价。

  与此同时,周志强告诉记者,学校专门拿出资金来支持人文学科发展,特别有助于养成自己学校独特的人文话语传统。“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人文科学需要构建全国的、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学术话语共同体,但这个共同体必须建立在独特的学术传统基础之上。以前各文科高校都有自己的一套‘看家本领’,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章黄之学’、北京大学的古典文献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南开大学罗宗强先生的文学思想史研究……这是学校所独有的特色与优势。”

  “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的设置,有助于保有自己学校这样一种人文传统的特色,在自己学术话语的形成方面、在小型学术话语共同体的构建方面更加细微与独特。“甚至可能会躲开学界对于某些学派的偏见,从而发扬传统优势,弥补自身短板,这是人文学科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周志强坦言。

  推进原始创新 提速新文科建设

  近些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常常偏重于科学研究的实用性、时效性。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往往显得有些“吃亏”,出现了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周志强看来,“人文社会科学如果太多地注重时效,就会变成过分注重对资料的整理、对典籍文献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理论学派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史料的整理汇编,更多的是要构建创新中国话语体系。一些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可能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能没有市场所欢迎的时效,但这是我们科研工作者所要担当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的推出,是有助于推动学校原始创新的发展的。”

  赵学功也表示,南开人文社会科学实力雄厚,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具有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学校一直有着文理并重的传统,人文社科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占据着半壁江山。“这次学校筹集巨资设立基金,专门用于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这是前所未有的举措,体现出学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这项基金的设立,对于进一步凝聚队伍、提升南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速新文科建设和发展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为响应中央号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南开大学主动作为,在2019年全面启动“4211 卓越南开行动计划”,即“文科振兴、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医发展”四大计划。

  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211 卓越南开文科振兴行动计划”旨在发挥南开文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优势,围绕“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新文科”建设等重大需求,推动传统与新兴交融、基础与应用结合,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学科高原和高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南开智慧和力量。

  新百年、新南开,新文科、新举措。老师们纷纷表示,“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的设立,是南开“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进‘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抓手,为学校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发展、学科建设、基础创新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未来人文社会科学该如何创新发展?任重道远。但无论如何,南开大学的“文科振兴”已经走在了提速的路上。

  “我们希望通过文科发展基金这个平台,能发现、培育一批好的苗子,激发教师追求卓越的精神,使之静下心来搞科研,寻求基础研究新的突破。”曹雪涛说,“南开大学始终重视文科和人文教育。未来,我们会从南开的实际出发,坚持走南开特色发展道路,不断创新探索,让南开人文社科这张名片继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