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奖


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更新时间:2020/12/02 阅读次数:

11月28日,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举行,讲述96岁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传奇人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获“最佳纪录/科教片奖”。

中国电影金鸡奖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电影奖,创办于1981年。该奖由电影界专家评选,被普遍认定为中国电影最高奖,奖杯以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亦有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的意义。

金鸡奖评委会这样评价《掬水月在手》:“影片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的传奇人生,将其个人生命与千年中国古典诗词交织在一起,表现她在诗词长河中追寻生命的价值。导演将叙事、述志与写意融为一体,以诗境表现叶嘉莹的一生及其精神世界,是一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兼具艺术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的作品,特授予最佳纪录/科教片奖。”

影片由著名导演陈传兴执导,历时近两年拍摄,辗转北京、天津、西安、温哥华、波士顿等十余座城市。作为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透过如诗如歌的影像,记录了叶嘉莹先生坎坷坚韧仍不渝追寻初心的一生,展示了诗的心魂与影的景象相结合的美好意境。

67188

《掬水月在手》电影出品人、例外时尚与方所文化创始人毛继鸿在获奖感言中特别向南开大学及其校友会、基金会表示了感谢。电影公映后,各维度南开校友组织积极响应,鼎力支持影片宣传推广,纷纷通过包场方式组织校友观影,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余个南开校友组织包场150余场,观影人次超过1万5千人次。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8年,叶嘉莹先生申请回国教书,1979年来到南开大学任教。40多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2016年,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推动诗词教育,助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作为中华古典诗词的吟诵人和传承者,叶嘉莹先生一生以弘扬中华诗教为己任。她在南开任教40余年,将自己的青春留在南开,更将自己的毕生学问及个人财富,悉数献给了南开。她的一生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但她坚守“弱德”,依旧活出了如诗一般的铿锵人生。如今96岁高龄的她,站在时代的潮头,伫立于世界文化的大坐标下,再次传颂出这一份震撼人心的“沧海遗音”。

《掬水月在手》由广州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方所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出品,是2020年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荣获金爵奖的唯一华语纪录片,也是2020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所有参展影片中门票售罄最快的一部。影片豆瓣评分高达8.2分。该片已入选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2020年度资助优秀国产影片发行和宣传推广项目和全国艺联2020“重燃·艺术之光”重点推广影片、201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终评入围片。

白岩松曾说,提到叶嘉莹,就会想到南开;而提到南开,就会想到叶嘉莹。两者不仅在工作与学术中彼此契合,更是在品格与精神中形成良好的互动。“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岐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1993年,南开大学成立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聘请叶先生任所长。2019年8月18日,距离南开大学百年校庆还有60天,学校举办隆重仪式,聘请包括叶先生在内的16位名家贤达担任南开大学校董。2020年10月16日,《掬水月在手》上映,跨入新百年的南开正要迎来校庆。

2018年,南开大学正在筹办荷花节之际,叶嘉莹以一首小诗来记写她与南开大学马蹄湖的一份情谊。诗曰: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

她说:“诗中所说的‘永无乖’,就我而言,其实包含了三重意愿:其一自然是表示我将长久以此为家而不再远离;其次则也暗喻着我将以湖中荷花的君子之德自相惕励,永无乖违;其三则我还有更深一层的意喻,那就是‘莲实有心应不死’‘千春犹待发华滋’的对于继起青年学子们的祝愿。”

叶嘉莹说,自己要做的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岁月如梭,但叶嘉莹希望在若干年以后,自己种下的莲子还能开出莲花。

74B11

“如此诗词大家,走过那么大的时代变化,经过那么多的人生高低起伏,她还能够返璞归真,只能讲难得。我试着透过这些拍摄现场,不在谈论诗词时的片刻,看见那位不是站在讲台上的叶先生。我很希望这部电影,不是拍一个仰之弥高的大家,塑造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更想看到是一个真实的生命。”陈传兴的想法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很难得,在这个时代,能有这样一部平淡、从容、中庸,没有激烈态度的影片。她的时代,就是我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