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做客“百年南开大讲坛”“百年南开之生命讲坛”,在生物站报告厅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大熊猫科学探秘与保护”的精彩报告。
魏辅文院士在报告开始时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指出当前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生态环境问题拥有巨大的社会服务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魏辅文院士以大熊猫为例,首先介绍了我国大熊猫的分布形成了3个显著的遗传种群:秦岭,岷山和邛崃-相岭-凉山种群,每个种群都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之后,他提出,为什么与大熊猫同时期的大型动物如剑齿虎都已灭绝,而大熊猫却生存至今?他从大熊猫特化的食性是如何演化而来的以及它是否对特化食物竹子产生适应性进化两个方面回答了大熊猫依然生存至今的原因。
魏辅文团队通过稳定同位素和各种组学技术发现与2万年前的古熊猫相比,现存大熊猫经历了食性从肉食(杂食)—植食—专食(竹子)的转变过程,在转变过程中各种生理特征也随着专食竹子而产生适应性进化:大熊猫每日活动时间少,约一半的时间都在进食,因此减少了能量消耗;大熊猫DUOX2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功能的减退,从而降低代谢速率;大熊猫比近缘种黑熊等毛皮更长而浓密,减少了热量的散失。大熊猫已经适应了吃竹子这种专一食性。
最后,魏辅文院士说,大熊猫已从“濒危物种”降为“易危物种”,标志着中国大熊猫保护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成功范例,但严峻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建生态文明,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座结束后,魏辅文院士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