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传承版昆曲《牡丹亭》南开上演 94岁叶嘉莹先生与师生分享生日喜悦


更新时间:2018/07/16 阅读次数: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聂际慈 学生记者 郭静楠 通讯员 杨洋 摄影 聂际慈 姜丙骏 赵钰)悠扬缠绵的曲笛,清丽典雅的昆腔,细腻飘逸的舞姿……400多年前文学巨匠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在南开大学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正值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94周岁寿辰,由台湾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总策划的昆曲剧目——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来到南开大学演出,为叶嘉莹先生祝寿。

  7月13日,演出在津南校区大通学生中心举办,叶嘉莹,白先勇,白先勇的好友、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宁宗一以及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南开大学原校长侯自新、天津南开翔宇学校理事长康岫岩来到现场欣赏演出,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主持活动。

314434_154099.jpg

南开师生对这场演出延续了一如既往的热情,周二晚进行的网络抢票,仅一小时不到,几百张票即全部发完。于13日晚7时开始的演出,在下午5时,就排起了等待入场的长队,演出现场连过道上也坐满了人。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舞台艺术教育实践项目,是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推出的重点项目,项目以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的排演与传习为中心,希望通过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排演、传习与巡回演出,带动大量热爱昆曲且有一定相关才能的的青年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出一批热爱昆曲、具有专业表演、演奏才能的人才,同时引发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在各大高校掀起新一轮“昆曲热”,该剧也是2017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人才培养)项目。

该剧由游园、惊梦、言怀、道觋、离魂、冥判、忆女、幽媾、回生九折组成,在一折又一折的演绎中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剧目的演员及演奏员来自北京16所大学,由青年学生完整搬演。

314428_128116.jpg

本次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来到南开,是为白先勇的老师——叶嘉莹先生祝寿。为此,在演出结束后特别举行了一场简短而隆重的祝寿仪式,叶嘉莹先生切开生日蛋糕,与在场师生分享寿辰的喜悦。

314429_903757.jpg

“我与白先勇先生认识六十多年了,对他的才华从六十多年前就非常欣赏”。叶嘉莹表示,“白先勇的才华、毅力、对艺术的热爱、昆曲的努力,竟是这么全面,而且训练了年轻的学生、全面的人才,真是太难得了”。叶嘉莹还在现场朗诵了她在十年前创作的诗歌:“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以此表达对南开的眷恋。她说,莲花有莲子留在池塘里,再新生出莲花。我看到了一代又一代新的年轻人的兴起、中华古典传统文化正代代相传。

314431_013123.jpg

自称“昆曲义工”、为推广昆曲而奔波近20年的白先勇与《牡丹亭》剧作,都与南开大学有着不解之缘。2004年白先勇首次到访南开大学,并在随后两年中两次率团来南开,为同学们义演青春版《牡丹亭》。2017年,白先勇再携新版昆曲《白罗衫》来南开,与师生畅谈文学与人生。在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演出开始前,白先勇也与师生分享了他的“昆曲心路”。

  白先勇表示,把校园版牡丹亭带到南开大学上演具有特别意义,因为他的恩师叶嘉莹先生定居在南开大学,是叶嘉莹先生带他走进文学殿堂,并支持他为推广昆曲所作出的努力。希望通过校园传承版《牡丹亭》,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昆曲传承发扬的事业中,相信昆曲的未来前途一片大好。

314427_765315.jpg

“感谢白先勇先生,为南开师生带来精彩的昆曲盛宴!”曹雪涛向白先勇携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来南开表示感谢,并向叶嘉莹先生致以崇高敬意,他说,叶嘉莹先生不仅教授古典诗词,还创办了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支持学术研究,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奖掖后学,为青年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充分发挥了指引和鼓励作用。几十年来,正因有叶嘉莹先生、白先勇先生、宁宗一先生这样的杰出学人,以无私奉献和辛勤努力,将诗的种子播撒进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心中。这些受到诗词熏陶的心灵,将在古典文化的滋养下绽放,成长为能够传承中华文化之光、拥有美好心灵的人。

  演出结束后,南开师生迟迟不舍离开,纷纷上前与叶嘉莹、白先勇先生交流,畅谈观剧感受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