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的南开声音


更新时间:2019/03/20 阅读次数:

编者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身为“南开人”的代表、委员们履职尽责、共商国是。他们聚焦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反映基层声音,传递人民意愿,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本网特选载他们的部分提案、建议,聚焦他们的“两会”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

  加速实体化海外中心建设 让国际化人才为我所用

  目前,我国缺乏足够多具有引领性和前沿性的世界级研究与产业平台,在全球范围率先实现原创性理论突破和先进性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能力不够。建议尽快梳理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进行领域选择性系统布局,从国家层面推进实体化海外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助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英国伦敦牛津剑桥、美国波士顿纽约及西部湾区等全球创新高端活跃区域名校云集,也是世界范围人才积聚高地。如果与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大学、企业合作,有选择性地设立区域性实体化“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在不改变海外人才既有科研条件、生活环境前提下,可迅速实现国际化人才汇聚和为我所用。同时,借助“中外联合研究中心”网络体系,通过与国外高科技研发体系互动,借力国际创新资源,将国际最新研发成果和技术融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助力我国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在推动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布局建设时,建议采取国家主导、社会资源参与的建设模式,在主管部门统筹下,保障研发经费持续支持;在具体研究中心建设上,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引领性核心关键技术和前沿性原创性理论体系,重点关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推进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紧密结合,分批布局,稳妥推进,埋好种子,为“二次战略性布局和延伸性发展”奠定基础。

  海外实体化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不仅可凝聚海外人才,提升国际影响,整体提升我国研发竞争力,研究中心还将营造出有利于我国持续性发展的国际科研大环境,培养更多对中国友好的下一代国际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科协主席、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

  筑牢“科学地基” 突破“卡脖子”瓶颈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形势逼人,必须尽快补上基础研究的短板。建议制定国家基础科学战略规划,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R&D经费第二大国,科技论文总数和被引用数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世界第一。然而,由于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

  建议:一、要像制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那样,制定国家基础科学战略规划。建议从国家层面就基础科学的发展进行调研,凝练出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所需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重塑国家基础科学体系,筑牢“地基工程”。提出未来10年至20年基础研究的总体规划建议。要坚持分类发展、科学布局,不硬性要求从事转化研究,鼓励部分科学家专心解决源头问题。要集中力量,确保优势学科的领先地位,建立基础研究“国家队”。

  二、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建议结合国情,今年将这个比例提高到10%。“顶层设计、合理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我国科技发展的宝贵经验。只要认准方向,久久为功,我们的根基就会越来越牢。新时代振兴基础研究的历史重任摆在了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面前,我们应该担负起让国家强起来的重任,为夯实国家的科学基础出力,向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副校长许京军:

  发展高质量教育 教师队伍是关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要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强则教育强。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强优质师资供给,办好师范教育,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学师范专业,成为将来的老师,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依法依规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同时要保障好他们合理的待遇,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联常委、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席真:

  建议国家设立“海外侨胞日”

  海外侨胞,这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独特的一分子,始终抱有最强烈真挚的爱国心。无论在中国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海外侨胞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建议国家设立“海外侨胞日”,能更好地凝聚侨心、汇集侨力、保护侨权,激发全民族爱国热情。

  国运兴则侨运兴。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广大侨胞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国家在新起点上的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同样离不开广大华侨的积极参与。随着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不断壮大,发挥侨力为国的同时,“国力为侨”逐渐成为侨务工作的又一趋势。

  从国际上看,印度、菲律宾等国对于自己的侨民,都设有专门的节日,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印度政府将每年的1月9日定为“海外印度人节”,菲律宾政府则将每年12月定为“海外菲律宾人月”。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卜显和:

  海外留学身份不应该成为人才评定的决定性因素

  国内很多高校在招聘、职称评定时都把具备海外留学背景作为一道门槛,一些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去国外“转一圈”。海外留学身份不应该成为人才评定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对本土培养人才的关注和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年打好三大攻坚战已经初战告捷,今年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找准问题、精准发力,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就金融领域工作来看,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进而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是当前的坚定使命。围绕着这个使命,我国虽然已经在去杠杆、去产能、去通道、防影子银行风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应当清楚地看到,三大攻坚战正在进行当中,一方面,前期风险防控的成果需要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金融风险及其防控具有复杂性和艰难性,在防控风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难点、痛点,甚至引发了一些新的风险隐患。

  依据金融工作原则和规律,建议引入科技手段,建立和健全统一监管框架,加强监管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实时性。精准稳妥去杠杆,做好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内外兼修,纾解民企困境。风险有序适度暴露,建立风险追偿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直:

  建议发展绿色、长效的土壤修复技术

  我国现有的土壤修复措施比较粗放,以物理和化学方法为主修复土壤虽快速有效,但给后续土壤利用的安全性带来隐患。此外,我国土壤修复的研究长期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缺乏土壤修复产业化的成熟经验。土壤修复行业鱼龙混杂,市场规范尚未有效建立,同时,对土壤修复效果的监管也不严格、不透明。”

  建议应发展绿色、长效、无二次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构建能够恢复污染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措施;推进修复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加强土壤修复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研发单位的交流合作;建立土壤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让更经济、更有效的专业修复技术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实现修复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实现土壤修复信息网络化管理,加强对土壤修复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的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

  建议制定处理建筑垃圾中长期规划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建设、拆除住宅、企事业单位、厂房等各式建筑物及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建筑垃圾。有的难以回收,资源化利用难度大,露天堆放会挤占大量城市空间。

  建议应针对建筑垃圾处理,制定中长期规划,一方面,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尽快对既有的建筑物存量和增量、报废年限进行全面的统计调查,推算出未来各年度可能产生的建筑垃圾量,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推进建筑技术创新,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设立专门课题,研究建筑垃圾实现资源化和市场化利用的处理方式,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按照“谁产生谁处理”的原则,对业主和建设单位进行约束,明确建筑垃圾的处理责任。

  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及其处理的资源化和市场化,应是建筑垃圾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内容。

  (文字来源: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天津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