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张伯苓先生(11)


更新时间:2018/01/05 阅读次数:

张伯苓.jpg

张锡祚 著

南开大学档案馆 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 整理

十一、南开得到社会各方捐助

  先生连年办理南开教育,学生日众,成绩日著,南开学校之名,在国内已经深入人心。那时有一位江苏督军李纯,字秀山,天津人。因病沉危,自知不起了,自己又无有儿女,平日知道故乡有一个南开学校,立下遗嘱,以家产之四分之一,折合当时银币五十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先生因得此款之助,在天津城南八里,地名八里台的地方,选购了地四百多亩,当时是一片芦苇地,港汊交错,于是开渠填土,兴工建起校舍来。两年后落成,大学部就迁到八里台来,即是今日的大学校址。同时社会人士响应捐款的,颇不乏人。如李组绅先生捐助矿科常年经费,袁述之先生捐助建筑资金,而一时外邦人士,闻名捐款的,仍是大有人在,共促其成。在大学部有秀山堂,是纪念李秀山先生的,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炸毁。有思源堂,是纪念袁述之先生的母亲袁太夫人的,这是当时命名之由来。

  同年即民国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复应社会人士的要请,增设南开女中部,租中学附近民房一所,招收女生七十余人。再二年,复得到社会各方捐助,在男中部操场之南,购地十亩,建起女中部新校舍。

  民国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先生鉴于东北资源蕴藏丰富,有待开发,而东邻日本,又存心图谋我东北甚急,须要急谋对策,于是在校内有东北研究会的组织。先生亲自去东北考察,一直北到黑龙江。回来后,又组织南开师生东北视察团,去东北作深入实地调查,搜集资料,编成教材,作为中学的地理课本,教育学生认识祖国的资源所在,因此遂遭到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深切嫉恨。而“七二八”天津事变,南开学校惨遭日军炮火破坏,实是肇因于此。

  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又复成立了南开小学。在这一年冬天,先生三次出国考察教育,周游世界,东自日本,渡海到美国,绕道西欧,经过英、法、意、瑞等国,复经苏伊士运河归国,环绕地球一周。所到之处,深受外邦人士的热烈欢迎。在西方各国习俗,凡是有演讲会,听的人都要购票入场,演讲的人,也可得到应得的报酬。先生所到之处,都有人请他演讲。先生就把演讲收入,充作旅费,余下的钱,用来请在各国的南开留学生聚餐。一时学生都自远处各地,赶来欢聚,并摄影留作纪念,倍觉相亲。先生一生就是爱青年人、爱学生,常说:“我看见了青年人,就忘了自己的老了。”